坳陷湖盆多河型地震地貌学定量研究 ——以渤海湾沙垒田地区明化镇组为例
发布时间:2025-02-09 13:58
自新近纪中晚期以来,受到印度板块北北东向的俯冲作用,渤海湾盆地整体沉降形成大型坳陷盆地,以河流相、滨浅湖相盆地充填作为其主要特征。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渤海沙垒田地区发育了多种河流相类型,具有横向上河型相变及垂向上河型转化的特征,从而制约了浅层河流相有效储层的勘探开发研究。本文以沙垒田地区新近系中新统明化镇组下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区域地质资料、3000km2三维地震资料、50口探井,在精细河流相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进行河流相发育类型、平面分布及垂向演化规律分析;以沙垒田地震工区为例,在岩电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河型的地震地貌学定量研究,并探讨影响河流转化的主控因素。在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地震层序、钻测井层序综合研究表明,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下段整体上对应于1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即SQm1、SQm2、SQm3和SQm4层序),每个四级层序可由低可容空间体系域(LAST)、高可容空间体系域(HAST)构成。总体而言,明下段自下而上河流基准面上升速率...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项目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项目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河流相类型研究现状
1.2.3 地震地貌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演化特征
2.2.2 走滑断裂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河流相层序地层格架
3.1 河流相关键界面的识别
3.1.1 河流相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3.1.2 主要层序界面特征
3.1.3 体系域发育特征
3.2 明下段河流相层序地层格架
3.2.1 单井河流相层序地层特征
3.2.2 连井河流相层序地层特征
3.2.3 河流相层序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3.2.4 河流相层序发育模式
第4章 河流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4.1 河流相沉积类型及特征
4.1.1 曲流河相
4.1.2 辫状河相
4.2 多井沉积相展布特征
4.3 沉积体系分布和演化
4.3.1 区域古水系及古湖泊发育特征
4.3.2 河流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第5章 河流地震地貌学研究
5.1 地震岩电特征及关键技术
5.1.1 地震资料基本特征
5.1.2 岩电物理特征
5.1.3 地震相位特征及相位转换
5.1.4 地层切片及分频融合技术
5.2 河流地震地貌发育及演化
5.2.1 河流地貌参数的表述与求取
5.2.2 河流地震地貌学特征概述
5.2.3 重点切片地貌学解释
5.3 河道地貌形态定量分析
5.3.1 曲流河地貌学关系特征
5.3.2 辫状河地貌学关系特征
第6章 影响河型演化的控制因素
6.1 坡降与流量的影响
6.1.1 河流坡降发育特征
6.1.2 古流量恢复
6.2 基准面变化的影响
6.3 气候变化的影响
6.3.1 孢粉发育特征
6.3.2 气候变化特征
6.3.3 古植被覆盖特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渤海沙垒田地区CFD11-2-1井新近系明下段孢粉图谱
附录B 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地区晚中新世17个种子植物群在我国分布区内气候参数范围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4032338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项目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项目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河流相类型研究现状
1.2.3 地震地貌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演化特征
2.2.2 走滑断裂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河流相层序地层格架
3.1 河流相关键界面的识别
3.1.1 河流相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3.1.2 主要层序界面特征
3.1.3 体系域发育特征
3.2 明下段河流相层序地层格架
3.2.1 单井河流相层序地层特征
3.2.2 连井河流相层序地层特征
3.2.3 河流相层序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3.2.4 河流相层序发育模式
第4章 河流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4.1 河流相沉积类型及特征
4.1.1 曲流河相
4.1.2 辫状河相
4.2 多井沉积相展布特征
4.3 沉积体系分布和演化
4.3.1 区域古水系及古湖泊发育特征
4.3.2 河流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第5章 河流地震地貌学研究
5.1 地震岩电特征及关键技术
5.1.1 地震资料基本特征
5.1.2 岩电物理特征
5.1.3 地震相位特征及相位转换
5.1.4 地层切片及分频融合技术
5.2 河流地震地貌发育及演化
5.2.1 河流地貌参数的表述与求取
5.2.2 河流地震地貌学特征概述
5.2.3 重点切片地貌学解释
5.3 河道地貌形态定量分析
5.3.1 曲流河地貌学关系特征
5.3.2 辫状河地貌学关系特征
第6章 影响河型演化的控制因素
6.1 坡降与流量的影响
6.1.1 河流坡降发育特征
6.1.2 古流量恢复
6.2 基准面变化的影响
6.3 气候变化的影响
6.3.1 孢粉发育特征
6.3.2 气候变化特征
6.3.3 古植被覆盖特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渤海沙垒田地区CFD11-2-1井新近系明下段孢粉图谱
附录B 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地区晚中新世17个种子植物群在我国分布区内气候参数范围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4032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03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