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
本文关键词: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国内外致密油勘探研究的进行,致密油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已在致密油定义储层特征、成藏规律、致密油特征及资源评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为进一步进行致密油的勘探打好了坚实基础。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预测方法,并从中选择了适合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预测的方法。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沙河街组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发育,勘探程度高,早期利用常规勘探方法效果不理想。近期针对碳酸盐岩勘探多口单井获得工业油流,展示了该区的勘探潜力,但仍存在储层难预测、油气分布规律不清晰和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围绕钻探和生产需求,重点针对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研究,走出常规油气勘探的定式思维,按照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的思路展开攻关。主要目的层段为沙四段的杜一、杜二、杜三及高升四个油组,旨在通过分析前人研究成果,运用三维高密度地震资料,利用已知的地震、岩心、录井资料,结合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建立雷家地区陈家-冷家洼陷沙四段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古地貌的恢复,刻画各油组沉积特征,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如叠前同时反演技术等,对各油组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岩石脆性和裂缝的五大技术系列开展有利储层综合研究,以寻找“优势岩性、物性相对较好、岩石脆性好、裂缝发育”的“优势储层”区,并提出了相应的部署方案,最终取得了较好勘探效果。
【关键词】:碳酸盐岩 致密油 叠前反演 岩石物理分析 脆性 裂缝密度 优势储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0
- 第一章 项目概况10-17
- 1.1 工区范围10
- 1.2 地质背景10-11
- 1.3 钻探情况11-12
- 1.4 主控因素分析12
- 1.5 存在的主要地震与地质问题12-13
- 1.6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技术关键13-16
- 1.6.1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6.2 技术路线14
- 1.6.3 关键技术14-15
- 1.6.4 预期达到的水平、目标15-16
- 1.7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16-17
- 第二章 构造精细解释及沉积特征分析17-24
- 2.1 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17-21
- 2.1.1 地震地质层位确定17
- 2.1.2 典型井的地震地质层位标定17
- 2.1.3 区域井地震层位标定17-18
- 2.1.4 井震结合确定地层对比方案18
- 2.1.5 层序地层对比解释及构造特征18-21
- 2.2 沉积特征分析21-24
- 2.2.1 区域沉积背景分析21
- 2.2.2 沉积相的类型和特征21-24
- 第三章 资料品质分析及预处理24-28
- 3.1 测井资料分析24
- 3.2 测井曲线质量评价24-25
- 3.3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及预处理25-28
- 第四章 优势储层预测28-55
- 4.1 岩性预测28-32
- 4.1.1 岩性划分28
- 4.1.2 优势岩性分析28-29
- 4.1.3 基于岩性与电性分析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预测岩性29-32
- 4.2 基于孔、渗性分析的优势储层指示曲线技术预测物性32-34
- 4.3 叠前同时反演预测含油气性34-48
- 4.3.1 岩石物理建模35-43
- 4.3.2 基于岩石物理建模分析的叠前反演技术预测储层含油气性43-48
- 4.4 基于叠前反演的岩石脆性预测技术预测脆性48-49
- 4.5 基于各向异性的分方位角裂缝预测技术预测裂缝49-53
- 4.5.1 叠后属性预测裂缝50-51
- 4.5.2 裂缝分析及正演模拟51
- 4.5.3 各向异性道集的选择51-52
- 4.5.4 裂缝预测效果52-53
- 4.6 优势储层综合预测53-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59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59-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湘沅;;碳酸盐岩中的化石碎片[J];化石;1986年03期
2 许怀先,蒲秀刚,韩德馨;碳酸盐岩中烃源的识别——以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为例[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3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5年04期
4 韩贵琳,刘丛强;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5 杨瑞东;朱立军;魏怀瑞;王伟;鲍淼;张晓东;刘玲;;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7年03期
6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7 ;《古地理学报》刊登的与碳酸盐岩有关文章题录[J];古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8 韩永刚;唐龙逊;熊驰愿;濮瑞;李平;陈述良;李永保;;化学-质量法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及应用[J];录井工程;2011年04期
9 何金先;张晓丽;王兆夺;段毅;;铜仁地区陡山沱期盖帽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3期
10 胡继贤;;四川小凉山地区岩溶发育与碳酸盐岩成份的关系[J];四川地质学报;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冯东;陈多福;苏正;刘芊;;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5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6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高向东 付帅帅;成功破解碳酸盐岩“早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记者 李东 苏华;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记者 李东 高向东;塔里木建成首个百万吨产能碳酸盐岩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贝 陈利新;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攻坚战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高照;跨越式突破从哪里来[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0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裴新强;塔里木油田创先争优 党员攻坚成主力[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晓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周琦;黔东新元古代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锰矿的控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何健;碳酸盐岩气藏损害描述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司马立强;碳酸盐岩缝—洞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涛;TL15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阮玉龙;硅酸盐矿物—微生物—有机肥料在岩溶山地土壤中的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贵州大学;2015年
3 张浩;藏南岗巴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邹艳娥;广西碧水岩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吴燕芹;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李英雷;宜宾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微相与生物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何燕;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朱博;贵州织金地区金西剖面P-T界线附近地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志军;碳酸盐岩锶同位素选择性测定技术[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本文关键词: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8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