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贵州普安—晴隆一带晚二叠世煤层中微量、稀土元素富集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14:15

  本文关键词:贵州普安—晴隆一带晚二叠世煤层中微量、稀土元素富集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普安、晴隆矿区煤炭资源丰富,是贵州省重要的产煤基地之一。随着大力推进对煤炭资源可持续地、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煤中有害元素在开采以及燃烧排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并将煤及煤灰中伴生金属元素作为一种潜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已成为煤地质学、煤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因此,研究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中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富集特征,对于污染防治和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以及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主体为煤层、煤灰及顶底板围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煤岩学、矿物学、沉积学、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分别对宏观煤岩结构和构造特征、煤质特征、煤中微量、稀土元素的平均丰度、分布规律、富集成因以及有益伴生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潜力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1.含煤岩系中微量、稀土元素的分布、富集特征通过与中国煤、贵州煤均值含量相比,并结合对富集系数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各煤层原煤及煤灰中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富集Li、V、Cr、Ge、As、Nb、Mo、W和U等元素,其中Li、Ge、Ag、As、Mo、W和U等元素的富集程度更高。与地壳、沉积岩中的稀土元素丰度(150.68μg/g、135.37μg/g)以及中国煤、贵州煤中∑REE均值(117.69μg/g、96μg/g)相比,研究区煤中的∑REE均值含量(205.17μg/g)显著偏高,且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而在原煤燃烧后,煤灰中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出现几倍、几十倍甚至是近百倍的浓集,表明元素在煤灰中进一步浓缩并富集。此外,根据普安、晴隆矿区两组煤层剖面样品中的微量元素沿垂向上的含量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发现顶底板岩石中很多微量元素要明显高于其所夹煤层中相应元素的含量。2.含煤岩系中有益伴生元素富集成矿潜力分析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微量元素含量,其富集程度大致为:煤灰中围岩煤中。因此,将异常富集的有益伴生金属元素(如Li、V、Nb、Ga、Zr、Ag和U等)与相应矿种的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对比发现,普安宏发煤矿C17煤层中的Nb元素,以晴隆全力煤矿C19煤层为代表的各煤层煤灰中的Nb、Zr、V、Ga和U元素以及宏发煤矿C26煤层围岩中的Nb、Zr等元素的含量非常高,已基本达到或超过了相应矿种的边界品位或最低工业品位,又考虑到从粉煤灰以及围岩中提取上述元素能节省很多勘探开采成本,故理论上已具备进行工业利用的初步条件。另外,将研究区晚二叠世煤及煤灰中较高含量的稀土元素换算成稀土氧化物(REO)含量,并与相应最低边界品位对比,结果显示煤及煤灰中的稀土氧化物含量均未达到最低边界品位的要求,暂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3.煤中微量、稀土元素的富集成因及来源分析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中的∑REE远高于珊瑚、海水中的稀土元素总量,且不同煤层的煤样之间以及与峨眉山玄武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十分相似,Eu亦呈明显的负异常,这表明各煤层成煤作用期间稀土元素来源较为一致,主要与陆源碎屑(峨眉山玄武岩)联系密切。而∑REE与灰分、伴生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则进一步表明,研究区煤中的稀土元素与无机组分即陆源岩联系密切。此外,稀土元素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越靠近物源区,煤中稀土元素含量越高的趋势。故认为,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中的稀土元素以陆源碎屑来源为主,峨眉山玄武岩是其碎屑物质的主要母岩。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中明显富集Li、Sc、V、Cr、Co、Ge、As、Nb、Mo、W、U等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陆表迁移性较强的元素如V、Cr、Co、Ni等的富集主要受到物源区峨眉山玄武岩风化碎屑物质供给的控制。微量元素在煤中的富集也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受海水作用较强的环境,U、V、S、Mo等元素易于发生有限的富集。受成煤期同沉积火山灰沉降的影响,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中Li、Nb、Zr、Mo和U等微量元素表现出一致富集的特点。另外,成煤期后的低温热液作用,使得各煤层,尤其是底部煤层(C19、C26)明显富集As、Mo、U和W等元素。总之,成煤期同沉积的火山灰沉降和成煤期后的低温热液作用,是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中微量元素异常富集的重要原因,它们对煤中元素的富集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一般出现在局部,但是其影响极为显著。
【关键词】:普安-晴隆矿区 晚二叠世 含煤岩系 微量元素 富集成因 成矿潜力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1;P618.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前言10-18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11-14
  • 1.2.1 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的研究11
  • 1.2.2 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11-12
  • 1.2.3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成因机制的研究12
  • 1.2.4 煤中共伴生有益元素矿产的研究12-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4-15
  • 1.3.1 重点矿区、重点煤层的选择14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5
  • 1.4 样品采集、测试及研究工作量15-18
  • 1.4.1 样品采集15-16
  • 1.4.2 样品测试16
  • 1.4.3 研究工作量16-18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18-23
  • 2.1 研究区地层特征18-19
  • 2.2 含煤地层特征及含煤性19-20
  • 2.3 构造20-21
  • 2.4 岩浆岩21-23
  • 第三章 煤岩及煤质特征23-29
  • 3.1 煤岩特征23-27
  • 3.1.1 宏观煤岩特征23-25
  • 3.1.2 其他特殊结构、构造特征25-26
  • 3.1.3 显微煤岩特征26-27
  • 3.2 煤质特征27-29
  • 第四章 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及煤灰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29-40
  • 4.1 煤中微量元素的总体含量及分布特征29-33
  • 4.1.1 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29-32
  • 4.1.2 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32-33
  • 4.1.3 微量元素总量在矿区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33
  • 4.2 不同煤层中主要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33-37
  • 4.2.1 As、Mo、W、U等元素的分布特征35-36
  • 4.2.2 Li、V、Cr、Cu、Ge、Ag、Zr、Nb等元素的分布特征36-37
  • 4.3 煤灰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37-38
  • 4.4 本章小结38-40
  • 第五章 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及煤灰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40-45
  • 5.1 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40-41
  • 5.2 煤灰中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41
  • 5.3 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及配分模式41-43
  • 5.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41-42
  • 5.3.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42-43
  • 5.4 本章小结43-45
  • 第六章 含煤岩系中伴生金属元素可利用性评价45-55
  • 6.1 微量元素在含煤岩系顶、底板中的分布特征45-50
  • 6.1.1 普安县宏发煤矿C26煤层顶、底板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45-46
  • 6.1.2 晴隆县沙子镇煤矿C22煤层顶、底板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46-50
  • 6.2 含煤岩系中伴生金属元素及稀土元素可利用性评价50-53
  • 6.2.1 含煤岩系中伴生金属元素成矿潜力及评价50-52
  • 6.2.2 煤及煤灰中稀土元素可利用性评价52-53
  • 6.3 本章小结53-55
  • 第七章 煤中微量、稀土元素的富集成因分析55-64
  • 7.1 煤中稀土元素的来源分析55-57
  • 7.2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机理探讨57-63
  • 7.2.1 陆源区母岩性质对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57-58
  • 7.2.2 沉积环境与成煤植物对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58-59
  • 7.2.3 地下水作用的影响59-60
  • 7.2.4 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火山灰沉降、低温热液作用)60-63
  • 7.3 本章小结63-64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64-66
  • 8.1 主要结论64-65
  •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65-66
  • 参考文献66-71
  • 致谢71-72
  • 附录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希洛;;晚二叠世几种鹦鹉螺[J];古生物学报;1984年06期

2 赵达同;发现晚二叠世两种轮藻化石[J];新疆石油地质;1987年04期

3 郭佩霞;;下扬子地区晚二叠世菊石及古生态意义[J];古生物学报;1988年03期

4 吴绍祖;塔里木北缘晚二叠世外区植物入侵事件[J];新疆地质;1993年02期

5 高弟;王冉;易同生;洪愿进;曹志德;;黔西南晚二叠世煤中10种有害元素的分布[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年04期

6 覃兆松;江西丰城至高安晚二叠世早期头足类新材料[J];古生物学报;1986年03期

7 吴发明,洪祖寅;福建永安晚二叠世双壳类[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8 王永标,徐桂荣,林启祥;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海绵礁与珊瑚礁的古生态研究[J];地球科学;1997年02期

9 程立人,武世忠,张予杰;藏北申扎地区晚二叠世早期的皱纹珊瑚[J];地质通报;2002年01期

10 卢辉楠,罗其鑫;新疆晚二叠世和三叠纪轮藻化石兼论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轮藻植物群的演变[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善庆;;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的岩石组成及其变质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8)[C];1984年

2 赵福平;;贵州晚二叠世煤中形态硫特征及相关分析[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3 曹执庸;孙南圭;隋增震;廖永璋;马敏;;试用马尔柯夫链模拟浙西晚二叠世地层[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4 陆刚;潘艺文;胡贵昂;;上映地区中—晚二叠世海绵藻礁特征[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锦海;;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和成煤环境的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8)[C];1984年

6 徐安武;;贵州织金地区晚二叠世煤系上部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相[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4)[C];1989年

7 谌建国;陈家怀;王树才;徐安武;;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系成煤模式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5)[C];1990年

8 谌建国;肖建新;李树惠;;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系若干成煤模式[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5)[C];1990年

9 杨海军;朱正杰;柳天均;双燕;向宇;;渝东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凝灰岩中稀有金属赋存状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李永;张健;王杰;方慧;钟清;;松辽外围晚二叠世林西组页岩气资源前景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汪浩;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的沉积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翟大兴;内蒙古东部及邻区晚二叠世古地理特征与油气远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雒洋冰;川东川南晚二叠世煤及凝灰岩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4 高彩霞;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5 刘加强;滇东南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早期构造背景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孔为伦;中上扬子北缘中—晚二叠世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7 朱俊宾;内蒙古东南部上石炭统—下三叠统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春梅;华北北缘中段中晚二叠世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陶振鹏;贵州普安—晴隆一带晚二叠世煤层中微量、稀土元素富集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3 邵明琰;贵州盘县晚二叠世宣威组鳞木茎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刘玲;黔西县晚二叠世主采煤层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5 王强;毕节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地球化学与成煤环境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6 鲍淼;贵州六盘水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系地层中瓦斯富集规律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贵州普安—晴隆一带晚二叠世煤层中微量、稀土元素富集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98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