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震波波形拟合方法研究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07)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本文关键词:利用地震波波形拟合方法研究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07)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云南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东缘,受印度北东向碰撞构造应力场影响,地壳运动剧烈,地震活动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震事件在云南地区每年发生频率比较规律且地震灾害是造成云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财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震源机制解可以提供大量重要的地震信息,如发震时刻、震源位置、震源深度、地震矩(其直接测量的是地震能量)、震级、地震矩张量9个分量的空间方向。地震震源新参数:地震矩、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等能够快速地描画发震断层,从而为地震灾害评估、震后地震应急服务,稳定的区域震源参数也能有效地服务于地震早期预警系统。不同于传统的由P波初动资料及振幅比信息求取震源机制解的方法,本文利用地震波波形拟合来研究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年至2007年ML≥3.0级共计2202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经过人工筛选,去除拟合效果不好的地震,最终得到76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两组振幅参数去除仪器响应,同时运用三个一维速度模型计算格林函数。文章目的在于研究云南地区2000年一2007年这八年期间的一个稳定的区域震源机制解,其结果可为区域应力及断层提供数据。经研究得到的76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大多为走滑型地震,符合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说明了波形拟合方法的可靠性;地震震级越大,波形拟合震源机制解的拟合效果越好;运用波形拟合方法计算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余震和主震的发生时间间隔、震级大小以及在此期间的地震事件频度有关;拟合得到的最小震级为ML=3.0级地震共计33个,而Global CMT上震源机制解的最小震级为MW=5.0级,利用波形拟合方法来计算震源机制解的优势更为明显。
【关键词】:波形拟合 震源机制解 云南及周边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4
- 1.1 云南地质构造背景8-11
- 1.1.1 云南地震活动的构造环境8-9
- 1.1.2 云南地震带的划分9-11
- 1.2 利用波形拟合方法研究震源机制解11-14
- 第2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4-17
- 2.1 研究内容14-15
- 2.2 研究方法15-17
- 第3章 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年至2007年三级以上地震的相关研究17-57
- 3.1 台站的增加及仪器的更换17-18
- 3.2 仪器响应18-24
- 3.2.1 去除仪器响应的方法介绍19-20
- 3.2.2 利用不同参数去除仪器响应的结果对比20-24
- 3.3 速度模型24-40
- 3.3.1 三个速度模型24-25
- 3.3.2 运用不同速度模型计算结果对比25-39
- 3.3.3 三个速度模型的适用区域39-40
- 3.4 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年至2007年三级以上地震的拟合结果40-41
- 3.5 与Global CMT上的结果作对比41-46
- 3.6 拟合前后各级地震的数量对比46-47
- 3.7 几个地震序列在拟合前后测得的M_L≥3.0地震的数量变化及时间间隔对比47-53
- 3.7.1 2000年1月15日姚安地震序列47-48
- 3.7.2 2001年10月27日永胜地震序列48-49
- 3.7.3 2003年10月16日大姚地震序列49-51
- 3.7.4 2003年11月15日鲁甸地震序列51-53
- 3.8 3.0级地震分析53-57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57-60
- 4.1 结果分析57-58
- 4.2 讨论58-60
- 附录60-79
- 参考文献79-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部分早期震源机制解答的重新测定[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4年05期
2 温增平;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4期
3 刘旭宙;2001年7月11日甘肃镜铁山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3期
4 魏亚玲,陈天长,陈银;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J];四川地震;2001年04期
5 刘旭宙;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4期
6 龙思胜,陈银;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近期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四川地震;2003年02期
7 薛军蓉,李峰,王育;三峡水库蓄水初期9次微震震源机制解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2期
8 胡新亮,刁桂苓,马瑾,李雪英,高景春,王勤彩;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銵,鋽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J];地震地质;2004年02期
9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10 赵永海,陈永花;青海省久治县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高原地震;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的重新测定和审编[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陈伟文;倪四道;;使用短周期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陈天长;程万正;李桂芳;;由多个震源机制解联合确定的震区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蔡永恩;何涛;王仁;;震时震源应力场的特征与震源机制解[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李垠;陈俊华;张卫华;孙伶俐;;震源机制解分析方法的探讨[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墩;姚运生;薛军蓉;陈俊华;宋琛;;三峡水库重点监视区蓄水后地震震源机制解研究[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彦;;盈江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梅秀苹;杨立明;;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地震预测探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丽;利用地震波波形拟合方法研究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07)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D];云南大学;2016年
2 李君;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6年
3 任枭;震源机制解测定在常规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5 郭祥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及其在地震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徐长朋;长江三峡库区水库诱发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7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8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9 王强;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10 张项;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本文关键词:利用地震波波形拟合方法研究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07)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0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