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古地磁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本文关键词: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古地磁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缘,北接南天山,东西毗邻塔里木盆地和塔吉克盆地,是新生代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新生代海相和陆相沉积地层在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周缘盆地广泛发育,并受到山体隆升逆冲和盆地汇聚作用的影响,普遍发生了形变。山前盆地巨厚的沉积物为研究该区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地质信息。本文针对青藏高原西构造结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英吉沙背斜上新世沉积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古地磁学研究工作,结合地质资料和已有的研究进展,探讨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在英吉沙背斜上新世地层中采集了11个采点共111块古地磁样品。(1)对代表性样品进行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表明,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1同该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垂直于区域应力方向。英吉沙上新世地层在方向为NE15°的区域应力作用下为发生了弱挤压应变。(2)对所有样品进行系统热退磁测试,获得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这一分量通过了倒转检验,代表了研究区上新世时期的原生特征剩磁。特征剩磁方向为:Dg=342.4°,Ig=59.2°,κg=32.3,α95=8.6;Ds=352.4°,Is=49.9°,κs=59.1,α95=6.3°。(3)英吉沙上新世岩层的古地磁磁倾角在沉积成岩的过程中发生了偏低现象,利用E/I方法对研究区磁倾角数据矫正,得到浅化因子f=0.8,矫正之后磁倾角为57.7[50.1,77.6],相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84°N,343.5°E,dp=6.8°,dm=9.2°,α95=7.9°。(4)得到古纬度值同现今采点纬度值相当,计算出相对欧亚5 Ma的极向位移为0±6.1°,反映英吉沙地区岩层在形成之后没有发生纬向运动。(5)以欧亚5 Ma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出该区发生了-12.3±7.8°构造旋转,反映出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发生了明显逆时针构造旋转作用。通过对英吉沙背斜周缘断裂分布及前人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结合地貌特征、GPS观测结果,认为帕米尔东北缘在上新世发生了由南北走滑调节为主到东西向扩展调节为主的构造演化体制转变。
【关键词】:帕米尔构造带 英吉沙 上新世 古地磁 构造旋转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8.44;P5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8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10-15
- 1.2.1 帕米尔新生代构造演化11-13
- 1.2.2 帕米尔东缘古地磁学研究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6
- 1.4 实验条件16-18
- 第2章 古地磁学基本原理18-25
- 2.1 古地磁学18-24
- 2.1.1 剩磁载体18-20
- 2.1.2 特征剩磁的获得20-23
- 2.1.3 古地磁极可靠性判据23-24
- 2.2 岩石磁学24-25
-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25-33
- 3.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25-27
- 3.2 帕米尔东北缘区域地质背景27-30
- 3.2.1 区域构造概况27-29
- 3.2.2 地层发育简况29-30
- 3.3 样品采集30-32
- 3.4 样品室内加工与测试32-33
- 第4章 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沉积岩构造-磁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33-44
- 4.1 概述33-34
- 4.2 构造-磁学结果34-37
- 4.2.1 剩磁特征分析34
- 4.2.2 数据统计结果34-37
- 4.3 构造意义37-41
- 4.3.1 帕米尔东北缘逆时针旋转37-38
- 4.3.2 对羊大曼走滑时间的制约38-41
- 4.4 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构造演化41-44
- 第5章 帕米尔东北缘古纬度确定及其构造意义44-51
- 5.1 概述44-45
- 5.2 磁倾角偏低45-46
- 5.2.1 磁倾角偏低原因45
- 5.2.2 矫正方法45-46
- 5.3 数据矫正及结果46-48
- 5.4 构造意义48-51
- 5.4.1 帕米尔的北向位移48
- 5.4.2 英吉沙背斜形成时代48-50
- 5.4.3 英吉沙南北向位移讨论50-51
- 第6章 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沉积岩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51-58
- 6.1 概述51-52
- 6.2 磁化率各向异性类型52-53
- 6.3 磁组构数据分析53-56
- 6.4 古应力方向的探讨56-58
- 第7章 结论58-59
- 致谢59-61
- 参考文献61-68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强,李承森,鹿化煜,王宇飞;山西榆社—太谷盆地上新世中晚期的植被与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年01期
2 刘耕武,EstellaB.LEOPOLD;中国北方上新世降温事件及其对温度纬度梯度变化的影响(英文)[J];古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3 秦锋;杨健;李金锋;刘海明;王宇飞;;中国山西张村上新世气候与海拔的初步研究[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4 ;河南新乡潞王坟早上新世地层[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6年02期
5 В.И.Виноградов;于黎明;;森林与生命[J];世界科学;1981年03期
6 曹家欣,崔海亭;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J];地质科学;1989年04期
7 T.M.Cronin ,张健;上新世时全球气候变暖[J];海洋地质译丛;1994年01期
8 王律江;上新世末~更新世初西太平洋变冷事件及其古气候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6年04期
9 燕青;张仲石;王会军;姜大膀;郑伟鹏;;上新世中期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及其与古气候重建数据对比[J];科学通报;2011年06期
10 顾玉珉;;湖北钟祥一上新世猕猴牙齿[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蒙;赵琦;王宇飞;李承森;;中国北方上新世-更新世之交干旱化事件的生物学证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建国;;藏西札达盆地晚上新世古气候与古环境之孢粉学分析[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何同;季峻峰;陈骏;;黄土高原红粘土地层碳酸盐的淋滤-淀积过程及其对晚中新世-上新世夏季风演化的指示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4 刘耕武;刘云;王伟铭;虞子冶;童国榜;;山西榆社地区中上新世温度变化与天文气候学控制因素[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程业明;王宇飞;李承森;;山西上新世榆属炭屑的发现及其生态学意义[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刘兰锁;;青藏公路沿线上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C];1979年
7 林志成;孙柏年;;滇西腾冲上新世Betula yunnanensis叶片上盾状残余(盾状鳞腺)的鉴定方法和形成过程[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强;陈木宏;张兰兰;向荣;胡维芬;;白令海上新世以来的放射虫组合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陈林;谢树成;张克信;徐亚东;;西藏吉隆盆地中—上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分子化石记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一民;;西藏的第三系[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二)[C];197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同;黄土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粘土碳酸盐地球化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王凤;北大西洋IRD带南缘晚上新世以来环境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田军;南海ODP1143站有孔虫稳定同位素揭示的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在征;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古地磁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张楗钰;青海循化渐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地层序列与孢粉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薛腊梅;东昆仑东温泉盆地上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韩建恩;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层序地层学及其古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5 张翼西;四川攀西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昔格达原型湖盆性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靳野;利用Arvicolinae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古温度定量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屠强;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颗石藻桥石属的定量形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本文关键词:帕米尔东北缘上新世古地磁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0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1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