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体系特征

发布时间:2017-07-04 06:05

  本文关键词: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体系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海陆过渡相 孔隙体系 孔隙度 比表面积 二叠系 下扬子地区


【摘要】: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针对其微观孔隙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的现状,对皖南地区野外露头和岩心样品开展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二叠系页岩主要组分为有机质、石英、伊利石、方解石和黄铁矿,其中黄铁矿多呈草莓体形态与有机质共存,有机质则呈填隙状、薄膜状、条带状和壳体状分布在页岩中。二叠系页岩基本孔隙类型为无机矿物孔(晶间孔、粒间边缘孔、粒内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孔和微裂缝,其中有机孔和微裂缝是优势孔隙类型。不同有机质颗粒中孔隙发育情况差异很大,可能与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成有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充分混合产生縻棱化而形成与有机质相关的晶间孔和微裂缝。压汞法测试结果显示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的页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好、退汞效率高;而以大孔为主的页岩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大孔的体积百分比随着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微孔和过渡孔的体积百分比随可溶有机质增加(S1)呈现降低的趋势;縻棱化有机质是页岩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可能会抑制页岩微孔隙的发育和比表面积的大小,与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有关。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海陆过渡相 孔隙体系 孔隙度 比表面积 二叠系 下扬子地区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12CB2147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273058)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8-002-20)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引用格式:Cao Taotao,Song Zhiguang,Luo Houyong,et al.Por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Permiantransitional shale reservoir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China[J].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6,27(7):1332-1345.[曹涛涛,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品先;闵秋宝;卞云华;;我国东部第四纪的海陆过渡相地层[J];第四纪研究;1985年01期

2 蔡重阳,方宗杰,李星学,王怿,耿良玉,高联达,王念忠,李代芸,刘仲衡;滇东早、中泥盆世海陆过渡相生物地层学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6期

3 赵林,贾蓉芬,刘德汉,秦建中,张文龙;古生界海陆过渡相黑色泥质岩系显微组分特征及生气潜力评价[J];沉积学报;1995年02期

4 邹信波;罗东红;刘永杰;闫正和;李彦平;成楚传;;海陆过渡相块状砂岩油藏“内嵌”夹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及开发技术对策[J];中国海上油气;2010年05期

5 孙镇城,乔子真,杨革联,张海泉;不宜笼统地把钙质超微化石都当作海侵或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标志[J];中国石油勘探;2003年02期

6 卢骏;刘震;张功成;沈怀磊;;南海北部小型海陆过渡相断陷地震相分析及沉积充填演化史研究——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为例[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7期

7 闫德宇;黄文辉;李昂;刘浩;刘翰林;;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聚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8 傅宁;邓运华;张功成;李友川;;南海北部叠合断陷盆地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及成藏贡献——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为例[J];石油学报;2010年04期

9 杜旭东;赵齐辉;胡友良;王葳;;海陆过渡相河道砂岩油藏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评价[J];测井技术;2012年04期

10 汪品先;;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的应用与错用[J];第四纪研究;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文龙;朱定伟;张业倩;宫美林;尘福艳;;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中国中部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石炭系-二叠系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本文编号:516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16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7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