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氧同位素5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及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

发布时间:2017-07-05 16:01

  本文关键词: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氧同位素5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及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


  更多相关文章: 黄河三角洲 海相层 光释光测年 沉积演化


【摘要】: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和陆架浅海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多次随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海侵和海退事件,受较强的海陆相互作用,对气候及海平面变化敏感,发育了复杂的海相与陆相交替出现的沉积地层,包含丰富的气候和环境信息。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三面环陆,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大部分地区水深小于30 m,平均水深18 m。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渤海南部,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海陆变化旋回受气候影响的理想区域。近年来,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演化以及对晚第四纪以来海平面升降的响应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前人的大量研究表明渤海湾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三次大范围海侵,分别为沧州海侵,献县海侵和黄骅海侵,形成的海相地层分别称为第三海相层(T-3),第二海相地层(T-2)和第一海相地层(T-1),时间上分别对应氧同位素5期(MIS 5),氧同位素3期(MIS 3)和氧同位素1期(MIS1)。但上述海相地层的年代多以古地磁技术和14C测年方法确定,受测年技术的限制,对海相地层的年代划分存在较多争议。前人研究中第二海相层的14C年龄为24~39 ka BP,鉴于14C测年对超过20 ka BP的样品存在年龄偏轻的问题,有学者采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对海相地层进行重新测年,提出第二海相地层发育于MIS 5。本文选取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401,YRD-1402及YRD-1403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述钻孔的岩性描述、粒度分析、微体古生物鉴定、AMS14C测年及光释光测年等综合分析,对其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并对其沉积环境进行分析。YRD-1402孔自下而上分为4个沉积单元,分别为DU 4,DU 3,DU 2和DU 1。通过分析,认为DU 4以近岸浅水潮下带-滨岸沉积为主,对应于该地区第三海相层;DU 3属于河流沉积;DU 2为滨岸沼泽、滨岸至近岸浅水陆架沉积,DU 1属于AD 11-1048年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DU 2和DU 1对应于第一海相层。YRD-1401孔自下而上分为5个沉积单元,分别为DU 5,DU 4,DU3,DU 2和DU 1。DU 5为河流沉积,形成于MIS 6;DU 4经历了潮坪—近岸浅水潮下带环境、河流环境和潮坪—近岸浅水潮下带环境,形成于MIS 5至MIS 3早期;DU 3属于河流沉积,推测形成于MIS 3晚期至末次冰期冰盛期(LGM);DU 2经历了滨岸沼泽、滨岸环境和近岸浅水陆架/前三角洲环境,形成于全新世早期;DU1属于黄河三角洲沉积,形成于AD 1855至今。YRD-1403孔岩心沉积物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单元,分别为DU 4,DU 3,DU 2和DU1。DU 4从下至上经历了潮坪-滨岸环境、河流环境和潮坪—滨岸环境,形成于MIS 5的中—晚期到MIS 3中期;DU 3属于河流沉积,推测形成于MIS 3晚期-全新世早期;DU 2属于潮坪—滨海近岸陆架环境,为全新世早期海侵开始至AD 11年;DU 1属于黄河三角洲沉积,包括AD 11~1048年黄河在钻孔西南附近入海形成的前三角洲沉积、AD 1048~1855年形成的海洋改造层和AD 1855至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释光年代学的特征表明,上述3个钻孔中所有样品均有标准生长曲线。通过对上述样品进行预热坪实验和剂量恢复实验,本文认为单片再生剂量法与标准生长曲线法相结合适合测量该地区沉积物的等效剂量。与渤海湾地区其他钻孔资料相对比,T-2和T-3的识别并不直观。这些钻孔在沉积厚度、相序和地层完整性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很可能受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及新构造运动等影响。对YRD-1401,YRD-1402和YRD-1403孔的研究表明,最上部的这3个海侵层分别形成于MIS 1、MIS 3和MIS 5。光释光年代学表明第二海相层发育于MIS 3早中期,而不是前人研究中的24~39 ka BP。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渤海湾地区共发育了3套海相地层,自下而上分别发育于MIS 5,MIS 3及全新世。部分钻孔中发育于MIS 3中早期的海相层可能被MIS 3中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发育的河流相沉积所侵蚀。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海相层 光释光测年 沉积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前言12-16
  • 1 研究意义12
  • 2 研究现状12-14
  • 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量14-15
  • 4 主要认识15-16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6-20
  • 2.1 地理地貌16-17
  • 2.2 地质构造背景17-18
  • 2.3 地层特征18-20
  •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20-25
  • 3.1 研究材料来源20
  • 3.2 实验方法与分析20-25
  • 3.2.1 粒度测试分析20-21
  • 3.2.2 有孔虫鉴定21
  • 3.2.3 AMS~(14)C测年21-23
  • 3.2.4 光释光测年23-25
  • 第4章 光释光测年可靠性分析25-36
  • 4.1 光释光测年原理25-26
  • 4.2 光释光测年方法26-29
  • 4.2.1 样品的采集及运输26
  • 4.2.2 样品的前处理26-27
  • 4.2.3 等效剂量测试27-29
  • 4.3 条件实验29-32
  • 4.3.1 预热坪实验29-30
  • 4.3.2 剂量恢复实验30-32
  • 4.4 钻孔样品的标准生长曲线分析32-36
  • 第5章 YRD-1402孔沉积特征分析36-44
  • 5.1 沉积物粒度特征36-37
  • 5.2 有孔虫组合特征37-38
  • 5.3 年代学特征38-39
  • 5.4 沉积单元划分39-44
  • 1)DU 4(40.3~24.3 m)39-40
  • 2)DU 3(24.3~17.92 m)40-41
  • 3)DU 2(17.92~9.79 m)41
  • 4)DU 1(9.79~0 m)41-44
  • 第6章 YRD-1401孔和YRD-1403沉积特征分析44-57
  • 6.1 年代学特征44-47
  • 6.1.1 YRD-1401孔44-46
  • 6.1.2 YRD-1403孔46-47
  • 6.2 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47-48
  • 6.2.1 YRD-1401孔47-48
  • 6.2.2 YRD-1403孔48
  • 6.3 YRD-1401孔沉积单元划分48-52
  • 1)DU 5 (81.0~51.35 m)49
  • 2)DU 4 (51.35~30.71 m)49-50
  • 3)DU 3 (30.71~23.50 m)50
  • 4)DU 2 (23.50~14.22 m)50-51
  • 5)DU 1 (14.22~0 m)51-52
  • 6.4 YRD-1403孔沉积单元划分52-57
  • 1)DU 4(39.9~25.16 m)53
  • 2)DU 3(25.16~19.75 m)53-54
  • 3)DU 2(19.75~15.78 m)54
  • 4)DU1(15.78~0 m)54-57
  • 第7章 晚更新世以来渤海地区沉积演化57-69
  • 7.1 磁性地层学对比57-58
  • 7.2 渤海地区钻孔对比和14C与OSL年龄分析58-59
  • 7.3 构造分析59-63
  • 7.4 全新世沉积记录63-69
  • 第8章 结论69-71
  • 8.1 主要结论69-70
  • 8.2 主要创新点70
  • 8.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70-71
  • 参考文献71-75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盛华;光释光信号灵敏度变化的模式、验证和推论[J];核技术;1995年08期

2 李虎侯;光释光断代(续)[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0年04期

3 谢焱石,谭凯旋,刘顺生,Günther A. Wagner;石英光释光谱的混沌特征[J];核技术;2003年01期

4 熊正烨,唐强,张纯祥;Li_2B_4O_7:Cu,In的热释光和光释光的关系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李虎侯,曹王敏贤;从热释光到光释光[J];核技术;1995年08期

6 魏明建,朱风云;新一代光释光仪在实验室投入使用[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7 李虎侯;光释光断代[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0年03期

8 韩志勇,沈冠军,张家富;光释光单片技术及其在澳大利亚旧石器遗址上的应用[J];人类学学报;2004年03期

9 梁萍;张旭;文继华;;便携式光释光仪光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覃金堂;周力平;;沙漠边缘厚层黄土上部光释光测年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熊正烨;唐强;陈劲民;梁学敏;马卫江;;湖光岩砂石的释光剂量研究[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尹功明;卢演俦;;祁连山东段河流低级阶地的光释光年代学和构造信息[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陈华;穆龙;涂俊;袁永刚;赵林;赵敏智;魏番惠;;热释光和光释光在个人剂量监测中的比较[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姜莲婷;彭卓伦;王宁生;胡文烨;黄卉;张珂;陈国能;;长石、石英在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的对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宗祜;;BG1999光释光断代仪[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6 孙高元;龚志军;;乌兰巴托以西断裂活动时代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4年

7 唐强;张纯祥;;热释光和光释光发光谱的测量[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虎侯;刘兆文;李东旭;潘宝林;尹刚;;释光断代技术研究[A];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新波;李红军;徐军;苏良碧;;α-Al_2O_3:C晶体热释光和光释光特性的数值模拟[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俊香;恒山北麓晚第四纪地貌及相关沉积物光释光定年[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陈淑娥;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光释光测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琪;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脉冲光释光测控系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冯玉静;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与环境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郭海婷;黄河上游戈龙布滑坡及其堰塞湖沉积物光释光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翠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5 张欣;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氧同位素5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及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李强;山东潍坊朱里黄土剖面光释光年代及环境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纪洪磊;滹沱河冲积扇冲洪积物光释光测年及其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释光年代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雷生学;长江流域南京钻孔年轻河流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9 耿孝勇;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DG02钻孔光释光年代学[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高磊;东北兴凯湖岸堤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22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22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6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