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评价及沉积相分析
本文关键词: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评价及沉积相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南羌塘坳陷 泥质烃源岩 优质烃源岩 沉积相模式
【摘要】:羌塘盆地作为我国第二大海相盆地,位于全球油气富集的特斯构造域东段,具有广阔的油气资源前景。自晚古生代以来,羌塘盆地经历了多次海水进退事件,形成有多套泥岩和碳酸盐烃源岩,其中生烃潜力最强的泥质烃源层要属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下侏罗统曲色组和中侏罗统色哇组三个层段,本次研究新增中侏罗统安多组泥页岩烃源岩。本文对己有研究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烃源岩分析,对南羌塘坳陷土门格拉组、曲色组-色哇组和安多组泥(页)岩的分布、沉积特征、烃源岩有机碳TOC、干酪根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Ro和热解峰温Tmax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羌塘盆地侏罗系泥质烃源岩开展评价研究,为全面评价测区生油岩规模和生烃潜力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依据。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曲色组、色哇组有机质类型较好,以Ⅱ1型干酪根占主导,但有机质丰度偏低,仅个别样品达到差生油岩标准,且处于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总体评价为差生油岩;土门格拉组有机质丰度中等偏低,近81%的样品达到生油岩水平,有机质类型主为Ⅱ型,含部分Ⅲ型,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整体表现差-中等生油岩等级;安多组有机质丰度高,且有机质类型较好(Ⅱ1型),烃源岩处于生油高峰的成熟阶段,为好生油岩级别,预测为南羌塘坳陷最具生烃潜力的烃源层。2、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泥质烃源岩初步预测有5个优质烃源岩分布区,平面形态呈E-W、NW-SE展布,其中土门格拉组2个,位于双湖多普勒乃-查郎拉和安多达卓玛-土门一带;曲色组-色哇组黑色岩系3个,分别位于测区西部昂达尔错、中部扎曲乡和东部安多达玛尔地区。在安多114道班也可能存在一分布局限的优质烃源岩区。3、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及盆地古地形构造对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南羌塘坳陷土门格拉组、曲色组-色哇组和安多组烃源岩为三种不同沉积相模式成因,分别为三角洲模式、陆棚模式和台沟模式。其中陆棚成因烃源岩分布面积广,但有机质丰度最低,热演化程度最高,生烃潜力最差;台沟成因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有机质类型好,生烃潜力最大。台沟相成因烃源岩应为南羌塘坳陷油气资源勘探的优选靶区。
【关键词】:南羌塘坳陷 泥质烃源岩 优质烃源岩 沉积相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9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9-11
- 1.1.1 选题依据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6
- 1.2.1 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11-12
- 1.2.2 研究区现状12-14
- 1.2.3 三叠系、侏罗系泥质烃源岩研究现状14-16
- 1.3 论文研究内容16-17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7-18
- 1.5 工作量18-19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9-30
- 2.1 地理概况19-20
- 2.2 区域构造20-22
- 2.3 区域地层22-30
- 2.3.1 三叠系22-24
- 2.3.2 侏罗系24-28
- 2.3.3 白垩系28-29
- 2.3.4 第四系29-30
- 第3章 烃源岩剖面特征及沉积相分析30-49
- 3.1 土门格拉组地层特征30-37
- 3.1.1 剖面特征33-34
- 3.1.2 时代讨论34
- 3.1.3 沉积相分析34-37
- 3.2 曲色组、色哇组地层特征37-45
- 3.2.1 剖面特征37-40
- 3.2.2 时代讨论40-41
- 3.2.3 沉积相分析41-45
- 3.3 安多组地层特征45-49
- 3.3.1 剖面特征45-46
- 3.3.2 时代讨论46-47
- 3.3.3 沉积相分析47-49
- 第4章 烃源岩评价49-67
- 4.1 烃源岩判别49-50
- 4.2 有机质丰度50-52
- 4.2.1 上三叠统烃源岩50-52
- 4.2.2 中下侏罗统烃源岩52
- 4.3 有机质类型52-59
- 4.3.1 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53-57
- 4.3.2 干酪根元素分析57-58
- 4.3.3 干酪根碳同位素58-59
- 4.4 有机质成熟度59-65
- 4.4.1 镜质体反射率(R_o)60-62
- 4.4.2 岩石热解峰温(T_(max))62-63
- 4.4.3 干酪根镜检及元素分析63-65
- 4.5 烃源岩综合评价65-67
- 第5章 烃源岩空间展布特征及沉积相模式67-82
- 5.1 烃源岩展布特征67-68
- 5.2 优质烃源岩分布68-75
- 5.2.1 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图69
- 5.2.2 烃源岩厚度等值线图69
- 5.2.3 优质烃源岩区69-75
- 5.3 烃源岩控制因素75-79
- 5.3.1 沉积环境变化75-76
- 5.3.2 海平面变化76-78
- 5.3.3 古地理构造演化78-79
- 5.4 烃源岩沉积相模式79-82
- 结论82-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9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丽娜;;烃源岩测井识别在渤海湾石油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1年21期
2 刘芳;陈恭洋;李光来;;模糊聚类分析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3年01期
3 朱卫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张志伟,张龙海;测井评价烃源岩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5 曹寅;钱志浩;张渠;;烃源岩评价分析项目的优化组合[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3期
6 王宗礼;李君;罗强;邵丽艳;李向阳;;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冀中坳陷廊固凹陷烃源岩[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年03期
7 金凤鸣;师玉雷;罗强;董雄英;钟雪梅;;廊固凹陷烃源岩精细评价研究及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2年06期
8 杨涛涛;范国章;吕福亮;王彬;吴敬武;鲁银涛;;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9 肖贤明,刘德汉,傅家谟,申家贵;烃源岩显微荧光变化研究及其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年02期
10 王贵文,朱振宇,朱广宇;烃源岩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一涛;王忠;;潍北凹陷烃源岩的评价及原油的生成、运移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张利;;利用不同测井模型评价烃源岩的研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赵玉婷;黄党委;单玄龙;;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烃源岩地化特征[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张明峰;妥进才;张小军;吴陈君;陈茹;郭力军;;柴达木盆地乌南—绿草滩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5 王淑芝;俞萱;;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特征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李瑞江;付立新;杨桦;梁锋;邓以清;;江西萍乐坳陷西部下二叠统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宋换新;文志刚;唐友军;;南陵、无为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饶松;唐晓音;朱传庆;胡圣标;汪集e,
本文编号:542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4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