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12:33

  本文关键词: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 干热河谷 成因 形成演化


【摘要】:黄土作为研究古气候变化的载体之一,对研究局部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土各种理化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局地地区黄土的成因、物质来源以及黄土的形成历史等重要信息。本论文选取了金沙江涛源、元谋、巧家黄土状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和样品采集,对其样品的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矿物成分、石英表面结构形态、湿陷性和色度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并与金沙江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金沙江河漫滩相砂、怒江黄土状物质、澜沧江河流相沉积物、黄土高原典型第四纪风成黄土(马兰黄土)以及宣威碳酸盐岩红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金沙江黄土状物质的成因、物质来源,同时结合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揭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形成与演化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土状物质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小于1600m的涛源、元谋、巧家等干热河谷内,而在非干热河谷地区尚未发现黄土状物质。其中,涛源地区黄土状物质的分布海拔高度为1280-1380m,元谋黄土状物质分布的海拔高度为1200-1600m,巧家黄土状物质分布的海拔高度为921-1400m。(2)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与第四纪典型风成黄土马兰黄土相比,在粒度特征上极其相似,都主要以10-50μm的粒径为主。但与金沙江堰塞湖湖相沉积物、金沙江河漫滩相砂、澜沧江河流沉积物、碳酸盐岩红土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粒度组成以粉砂质为主,10-50μm粗粉砂粒径组含量丰富,与风成黄土(马兰黄土)的粒径组成特征较为相似,可能与风尘作用有关。此外,根据黄土状物质与马兰黄土对比,发现这两种物质具有相似的矿物成分、色度特征、湿陷性,指示了黄土状物质是风成沉积物。(3)通过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和金沙江堰塞湖湖相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发现金沙江黄土状物质不仅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与堰塞湖湖相沉积物相似,如Si O2含量分别为60.02%(变化于48.95%-71.76%)和61.84%(变化于41.82%-79.42%);Al2O3平均含量分别为13.34%(11.51%-15.04%)和11.66%(8.96%-13.83%),而且微量元素含量和稀土元素也极其相似,根据其特征变化,可分为三种情况:黄土状物质W、P、Cr、Co、Bi含量略小于堰塞湖沉积物;黄土状物质Ba、Mn、V、Zn含量略大于堰塞湖沉积物;Zr、Rb、Ni、Cu、Nb、Hf、Sr含量二者几乎相等。但是与金沙江河漫滩相砂、怒江黄土状物质、黄土高原马兰黄土、澜沧江河流相沉积物、碳酸盐岩红土无论是微量元素,还是常量元素(氧化物)、稀土元素均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黄土状物质与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具有相似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结构特征,这说明粉尘以风力悬浮状态被搬运到黄土堆积区,较好的继承了湖相沉积物的石英颗粒形态特征。由此可见,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是黄土状物质的物源。(4)根据元谋马头山黄土状物质的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为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5)从黄土状物质沉积特征和形成年代,可以确定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以前,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和金沙江快速下切,使得金沙江河谷相对高差增大,金沙江峡谷形成,从而导致山谷风加强。当河流下切至1600m时金沙江河谷气候变干,干热河谷开始形成。(2)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开始至今,随着金沙江不断下切,金沙江河谷内焚风效应作用明显,河流阶地上出现适应干热环境的黄土状物质堆积,以及河谷内出现黄土状物质,揭示了这一时期金沙江河谷地区气候开始向干旱、半干旱转变,干热河谷形成。
【关键词】:金沙江黄土状物质 干热河谷 成因 形成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1;P53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黄土的研究现状及意义10-14
  • 1.1.1 黄土的成因10-11
  • 1.1.2 黄土的物源11-12
  • 1.1.3 黄土的堆积环境12
  • 1.1.4 黄土的气候意义12-14
  • 1.1.5 黄土的湿陷性研究14
  • 1.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及其研究现状14-16
  • 1.2.1 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14-15
  • 1.2.2 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研究现状15-16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方法16-19
  • 1.3.1 选题依据16-17
  • 1.3.2 研究内容17
  • 1.3.3 研究方法及目的17-18
  • 1.3.4 技术路线18-19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19-25
  •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19-25
  •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19-20
  • 2.1.2 研究区地质地貌概况20-22
  • 2.1.3 研究区气候特征22-23
  • 2.1.4 研究区植被特征23-24
  • 2.1.5 研究区土壤特征24-25
  • 第3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特征25-30
  • 3.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25-27
  • 3.1.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水平分布的划分方法25
  • 3.1.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水平分布特征25-27
  • 3.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垂直分布特征27-30
  • 第4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对比分析30-58
  • 4.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粒度特征对比30-38
  • 4.1.1 粒度在黄土中的运用30
  • 4.1.2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30-31
  • 4.1.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粒度特征对比与分析31-38
  • 4.1.3.1 粒度组成特征31-35
  • 4.1.3.2 粒度参数特征35-37
  • 4.1.3.3 粒度三角图37-38
  • 4.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38-48
  • 4.2.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38-39
  • 4.2.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39-48
  • 4.2.2.1 常量元素(氧化物)特征39-44
  • 4.2.2.2 微量元素特征44-47
  • 4.2.2.3 稀土元素特征47-48
  • 4.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矿物成分特征48-50
  • 4.3.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48
  • 4.3.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矿物成分对比分析48-50
  • 4.4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50-52
  • 4.4.1 材料与方法50
  • 4.4.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对比分析50-52
  • 4.5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湿陷性特征52-53
  • 4.5.1 湿陷性黄土的判定52
  • 4.5.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湿陷性特征52-53
  • 4.6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色度特征53-58
  • 4.6.1 材料与方法53-54
  • 4.6.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色度特征对比分析54-58
  • 第5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形成年代及其环境指示意义58-66
  • 5.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58-62
  • 5.1.1 黄土状物质的搬运动力58-59
  • 5.1.2 黄土状物质的物源59-61
  • 5.1.3 黄土状物质的成因61-62
  • 5.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62-64
  • 5.2.1 黄土状物质测年剖面的选取62
  • 5.2.2 测年方法的选择62-63
  • 5.2.3 样品采集和测量63
  • 5.2.4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63-64
  • 5.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环境指示意义64-6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6-69
  • 6.1 主要结论66-67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75-76
  • 致谢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继敏;许立亮;;8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物源变化与上地壳演化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2007年02期

2 明庆忠;史正涛;;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J];中国沙漠;2007年01期

3 梁美艳;郭正堂;顾兆炎;;中新世风尘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上新世和第四纪风尘堆积的比较[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4 ;Grain-size features of a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at Qinan: Implications on its origi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6年07期

5 史正涛;方小敏;宋友桂;安芷生;杨胜利;;天山北坡黄土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干旱化过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3期

6 王书兵;蒋复初;田国强;;理县黄土地层与环境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3期

7 乔彦松;赵志中;王燕;王书兵;傅建利;李朝柱;蒋复初;;川西甘孜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6年02期

8 李保雄,李永进;兰州马兰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J];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9 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袁宝印,张仲石,魏建晶,赵华;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2003年13期

10 王运生,李永昭,向芳;川西高原甘孜黄土的成因[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553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53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