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运状态下泥石流排导结构的振动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营运状态下泥石流排导结构的振动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振动特性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 排导结构 泥石流
【摘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排导结构是中小型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本文以川藏公路某段泥石流沟的顶越式排导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综合运用ANSYS CFX和ANSYS Transient Structural软件对排导结构内不同流量工况下的泥石流进行了流场分析,并将得到的流场分析结果导入到排导结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初步得到了泥石流运动状态下排导结构的振动特性,并对排导结构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主要有以下结论:(1)通过设置12.5m~3/s、25m~3/s、37.5m~3/s、50m~3/s和62.5m~3/s的五种不同流量工况的流场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泥石流动荷载的大小、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大荷载均出现在排导结构的排导结构进口段的槽底部位,随着泥石流流量的增加,荷载大小也随着增加。在槽内达到满流时(工况五)时,荷载达到最大,为0.364MPa。随着流量的增加,泥石流流场内的最大流速也随之增加,且增长趋势比较稳定。(2)通过不同流量工况的瞬态动力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得到了泥石流对排导结构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随着流量的增加,排导结构的振动位移随之增加,上部槽体结构振动位移的最大值位于渡槽中部槽底区域,下部排架结构振动位移的最大值位于纵梁的中间区域,工况五时最大,可达11.8mm。随着流量的增加,排导结构的最大主应力也随之增加,槽底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域,是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危险截面。在不同工况下,随着流量的增加,排导结构的最大弯矩也随之增加,主要集中在排架纵梁和中柱、边柱的交界处,是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危险截面。(3)通过对数值模拟所获取的振动位移、振动速度和加速度数据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主要在纵向(长轴)方向发生往返振动,设计水位工况下该方向上结构受流体荷载作用振动时的速度变化和加速度变化的主频率约为7Hz。(4)基于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得到了排导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危险截面,并对实际工程提出了对结构承受最大动荷载区域可以通过铺设钢轨抗冲刷层提高抗磨蚀能力,通过增大混凝土标号提高承载能力;对结构最大变形区域可以采取增加截面刚度等方式抵抗变形等优化建议。
【关键词】:振动特性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 排导结构 泥石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2.1 泥石流排导结构研究现状11-16
- 1.2.2 泥石流及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现状16-17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21
- 1.3.1 研究内容17-19
- 1.3.2 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泥石流排导结构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21-33
- 2.1 工程概况21-22
- 2.2 泥石流排导结构数值模拟模型建立与工况设置22-28
- 2.2.1 软件选择22-25
- 2.2.2 几何建模25-27
- 2.2.3 工况设置27-28
- 2.3 泥石流排导结构数值模拟模型网格划分28-30
- 2.4 本章小结30-33
- 第三章 排导结构泥石流流场数值模拟分析33-69
- 3.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33-35
- 3.1.1 质量守恒方程33
- 3.1.2 动量守恒方程33-34
- 3.1.3 能量守恒方程34-35
- 3.2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35-39
- 3.2.1 三维紊流基本方程及模型35-38
- 3.2.2 两相流模拟方法38-39
- 3.3 初始条件及模拟参数设置39-43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43-68
- 3.4.1 不同工况下的动荷载分布43-46
- 3.4.2 不同工况下的流场分布46-50
- 3.4.3 典型工况(工况四)流场分析50-68
- 3.5 本章小结68-69
- 第四章 泥石流排导结构瞬态动力数值模拟分析69-119
- 4.1 瞬态动力分析基础69-70
- 4.2 时间步长的选择70-71
- 4.3 求解前的设置71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71-110
- 4.4.1 不同工况下的振动位移分析71-76
- 4.4.2 不同工况下的主应力分析76-80
- 4.4.3 不同工况下的弯矩分析80-85
- 4.4.4 典型工况(工况四)的结构分析85-110
- 4.5 结构振动时频分析110-116
- 4.5.1 傅立叶变换110-111
- 4.5.2 窗口傅立叶变换111
- 4.5.3 时频分析结果111-116
- 4.6 泥石流排导结构优化建议116-118
- 4.6.1 泥石流排导结构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116
- 4.6.2 对动荷载最大区域进行优化分析116-117
- 4.6.3 对最大振动位移处进行优化分析117
- 4.6.4 对最大弯矩处优化分析117-118
- 4.7 本章小结118-119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119-121
- 5.1 结论119
- 5.2 展望119-121
- 致谢121-123
- 参考文献123-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昌;陕西省秦岭西部泥石流区域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1期
2 王协康,敖汝庄,方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S1期
3 祁龙;泥石流沟活跃程度的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4 袁万钟;论泥石流流动过程中的失水现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5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6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库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年S1期
7 魏建功;浅谈我国山地环境与泥石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8 ;泥石流[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1年04期
9 李吉顺;滑坡、泥石流防灾常识[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10 ;泥石流与滑坡[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璧玉;;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诚;徐勤;;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杨俊杰;;泥石流地区隧道位置选择[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丰;;遥感技术在成昆铁路沙湾至泸沽泥石流普查与动态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5 周陈生;杨晓莉;白金玉;郭会川;;近坝区泥石流(群)沟的危险性及其对电站的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陈晓清;胡凯衡;;泥石流活动与流域特征曲线[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重存;;国道212线泥石流、滑坡的分类与分级[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9 崔鹏;韦方强;谢洪;钟敦伦;杨坤;何易平;胡凯衡;;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与其减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C];2002年
10 刘希林;苏鹏程;李秀珍;;四川德昌县纸房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萍;“减轻泥石流的灾害,,重在防预!”[N];四川科技报;2007年
2 黄星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 周金星;多措并举 预警为先 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彭丽 顾华宁;要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水电顾问集团 范俊喜;水电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响?[N];中国能源报;2013年
5 靳怀成;北京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徐连欣;泥石流瞬间暴发的灾难[N];兰州日报;2006年
7 刘谨;我国约7400万人受泥石流威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安集;发生泥石流怎么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9 安集;泥石流的时间周期规律和预报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10 实习记者 李霞;一看二听识别泥石流 专家教你紧急避险[N];成都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广宁;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民族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汉辉;泥石流预报预警先进技术及其在示范区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郭鹏;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宁;单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及其在四川地震灾区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黄晓虎;泥石流降雨启动机制及早期预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史明远;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硕楠;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陈中学;粘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及成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樊峗峗;泥石流动力过程模拟及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庆丰;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宗源;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钟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复技术[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苟印祥;泥石流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吴雨夫;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条件影响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宁;泥石流发生降雨条件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华伟;太原西山虎峪沟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解琛;泥石流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果;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刘丽娜;芦山地震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560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6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