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与缓斜坡模式
本文关键词: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与缓斜坡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缓斜坡台地模式 中二叠统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摘要】: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地震相等资料,对其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编制了栖霞组沉积早期和晚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前缘缓斜坡等3种沉积相带及6种亚相和11种微相。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微相、亚相和相带的展布特征及其纵、横向演化规律,建立了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缓斜坡台地沉积演化模式,协调了碳酸盐台地模式与碳酸盐缓坡模式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缓斜坡台地模式 中二叠统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中西部前陆盆地沉积体系与有效储层评价研究”(编号:2014B-0408)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引言多年来,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潜力[1-2],如川西北气矿双探1井于栖霞组钻获日产87.6万m3的高产气流[3]。为了加快四川盆地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步伐,前人对该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相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多种认识[2-9],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南京地区栖霞组的界线和化石分带[J];地层学杂志;1978年01期
2 周建平;张遴信;;南京栖霞山栖霞组的(竹蜓)[J];古生物学报;1984年06期
3 王建华,唐毅;浙江桐庐冷坞栖霞组(竹蜓)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6年01期
4 王云慧;陈华成;;安徽南部栖霞组的(竹蜓)、珊瑚化石分带[J];中国区域地质;1987年04期
5 颜佳新;;论华南栖霞组中的菊花石[J];岩相古地理;1992年01期
6 王德文;程广芬;;宁镇山脉孔山地区栖霞组底部之新观察[J];地质论评;1963年03期
7 龙家荣;;黔南地区的栖霞组及其顶底界[J];中国区域地质;1985年05期
8 谢绍循;;有关龙岩市“人居板块”小洋新城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岩溶成因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4年02期
9 施春华,黄秋,颜佳新;广西来宾栖霞组缺氧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4期
10 刘新宇;颜佳新;;华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燧石结核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双应;;安徽巢湖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王兴志;张帆;石新;曾德铭;宋章强;;龙门山前缘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魏国齐;杨威;李跃纲;朱永刚;金惠;张林;施振生;沈珏红;;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储层成因及展布[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维;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程遥;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成因机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2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6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