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矿老厂矿田断裂构造解析
本文关键词:个旧锡矿老厂矿田断裂构造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断裂构造解析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老厂矿田
【摘要】:矿田构造解析对于认识矿田构造演化,厘定不同类型的控矿构造格架,建立矿田构造控矿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构造地质学、矿田构造学、矿田地质力学的理论为指导,重点对老厂矿田内节理构造、断层构造进行系统解析,结合已有成果,划分了矿田构造体系,分析了矿田构造演化特征,确立了成矿构造体系。本文具体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老厂矿田内断层构造发育,并且具有多期次活动特点,可以将矿田内的断层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四组断层,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构造岩特征及动力学特征。经研究后,认为矿田内自中生代以来主压应力σl主要经历了近SN向→NW-SE向→NE-SW向→近EW向的转化过程。2、老厂矿田内发育的节理以剪节理为主,倾角陡,走向主要集中在NW(300°~330°)、 NE(30°~60°)、EW(80°~100°)及SN(350°-10°)之间,此外还存在NWW(280°~300°)、NEE(60°~ 80°)、NNW(330°~350°)及NNE(10°-30°)之间的次级集中区。矿田内最大主应力方位主要有SN向(20-11°)、NW-SE向(3080~324°)、NE-SW向(340~48°)和EW向(75°-109°)四组。通过典型断层及节理的构造组合及分期配套研究,表明矿田内主要经历了四个期次的构造应力作用,各期构造应力作用的形成先后依次为:第一期σl为SN向(2°-11°),第二期σl为NW-SE向(308°~324°),第三期σ1为NE-SW向(34°-48°),第四期σl为EW向(75°~109°)。3、经分析研究,划分了矿田内四组构造体系,分别为东西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4、经进一步研究,认为北东向构造带应为主成矿构造体系。早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带形成了矿田内基本的控岩控矿构造格架,晚期形成的北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为成矿后构造体系。
【关键词】:断裂构造解析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老厂矿田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区概况10-12
- 1.2.1 交通位置10-11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11-12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5
- 1.3.1 矿田构造研究现状12-13
- 1.3.2 老厂矿田研究现状13-15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8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6-17
- 1.4.3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17-18
- 第二章 区域地质18-22
- 2.1 大地构造背景18-19
- 2.2 区域地层19
- 2.3 区域构造19-20
- 2.4 区域岩浆岩20
- 2.5 区域矿产20-22
- 第三章 矿区地质22-28
- 3.1 地层23-24
- 3.2 构造24-27
- 3.2.1 北东向构造25-26
- 3.2.2 近东西向构造26
- 3.2.3 北西向构造26-27
- 3.2.4 南北向构造27
- 3.3 岩浆岩27-28
- 第四章 矿田地质28-42
- 4.1 地层28-30
- 4.2 构造30-33
- 4.2.1 断层构造30-33
- 4.2.2 节理构造33
- 4.3 岩浆岩33
- 4.4 矿床地质特征33-42
- 4.4.1 含锡白云岩矿床34-35
- 4.4.2 层间氧化矿床35-36
- 4.4.3 矽卡岩硫化物矿床36-37
- 4.4.4 细脉带矿床37-39
- 4.4.5 变基性火山岩铜矿床39-42
- 第五章 矿田断裂构造解析42-85
- 5.1 矿田构造格局42-43
- 5.2 断层构造解析43-58
- 5.2.1 东西向断层47-50
- 5.2.2 北东向断层50-52
- 5.2.3 北西向断层52-55
- 5.2.4 南北向断层55-56
- 5.2.5 讨论与结论56-58
- 5.3 节理构造实测与分析58-85
- 5.3.1 黄茅山矿段节理60-62
- 5.3.2 湾子街矿段节理62-69
- 5.3.3 竹叶山矿段节理69-75
- 5.3.4 老厂东新区节理75-79
- 5.3.5 构造组合及分期配套79-85
- 第六章 矿田构造演化85-91
- 6.1 矿田构造体系划分85-86
- 6.1.1 东西向构造带85
- 6.1.2 北东向构造带85-86
- 6.1.3 北西向构造带86
- 6.1.4 南北向构造带86
- 6.2 成矿构造体系86-87
- 6.3 构造应力场时代讨论87-88
- 6.4 矿田构造演化88-91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91-92
- 7.1 主要结论91
- 7.2 存在问题91-92
- 致谢92-93
- 参考文献93-100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100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目录100
- 附表C:各测区节理产状统计表100-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古贤;;关于矿田地质学的初步探讨[J];地质通报;2011年04期
2 罗毅甜;吕古贤;;矿田构造在矿田地质找矿中的重要意义[J];矿物学报;2011年S1期
3 吕古贤;李秀章;张迎春;郭涛;陈柏林;朱裕生;;矿田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问题[J];地质与勘探;2012年06期
4 崔银亮;老矿田(山)二轮地质找矿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9年06期
5 毛世德,何明友,刘峰,何平;云南老王寨金矿田金的迁移形式和富集机理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3期
6 王煈明,陈双世;白银矿田地质勘查工作进展及评述[J];有色矿山;2003年05期
7 姚振凯;苏联巴列依金矿田考察报告[J];黄金科技动态;1992年06期
8 鞠炳勋;;下庄矿田的新的“希望”之路[J];铀矿地质;1993年01期
9 刘顺生,,谭凯旋;湖南水口山矿田开放体系构造成矿动力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6年01期
10 张勃夫;长白山靖宇矿泉水矿田形成分布特征及开发战略建议[J];吉林地质;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岳清;郭永泉;仇年铭;陈成湖;蔡朝发;;福建南平花岗伟晶岩矿田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1)[C];1988年
2 杨兴科;晁会霞;吕古贤;何虎军;张贵山;;矿田构造类型与重要矿床模型及找矿方法的优选组合[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宜芽;;桃山矿田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找矿方向[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建红;梁良;;下庄矿田岩浆活动-构造变形-铀成矿序列[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桂捷;余金相;王崇杰;;广东曲江一六矿田构造与矿床分带[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94年
6 杨艺华;王泽华;刘延年;钱应敏;陈石羡;李朗田;陈腊春;王瑜;陶德益;;湖北省阳新县丰山矿田及其外围物化探测量及金、铜矿产勘查进展[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张迅与;吕古贤;卢欣祥;;河南栾川南泥湖矿田构造岩相与成矿系列特征初步探讨[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煈明;陈双世;;白银矿田地质勘查工作进展及评述[A];第四届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工作交流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郑可志;;×××矿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特征及其与深部成矿的关系探讨[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10 张汉成;;甘肃白银矿田成因研究[A];中国矿山地质找矿与矿产经济——中国矿山地质找矿和矿产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涂义宏;江西冷水坑矿田找矿有重大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于德福;让金山在整体勘查中闪光[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记者 吴耕云;再造一个“冷水坑”的梦想或成现实[N];中国矿业报;2013年
4 张世新;西成矿田找矿找到新思路[N];中国矿业报;2004年
5 霍研;大场金矿田圈定矿体超过百条[N];中国黄金报;2009年
6 编译 粟周熊;科学家向大海要黄金[N];北京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席明杰;铜陵狮子山铜钼金矿田控矿作用地球化学响应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春学;个旧锡矿区高松矿田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锋;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构造解析和找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冰;地球物理方法在舞钢铁矿田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张忠杰;胶东郭城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陈克忠;个旧锡矿老厂矿田断裂构造解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赵勇;安徽月山矿田水—岩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6 于换涛;西昆仑塔木矿田镁铁质岩脉与铅锌铜成矿关系[D];中南大学;2014年
7 王殿良;赣南银坑铅锌银矿矿田构造解析与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李肖龙;云南个旧马拉格锡铜矿田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李锦伟;安徽铜陵地区狮子山矿田铜金钼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10 张国旭;白银厂矿田构造变形与成矿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66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66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