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黔东地区南沱冰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20 12:06

  本文关键词:黔东地区南沱冰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南沱冰期 碳酸盐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摘要】:新元古代发育了两次全球性的冰川事件,分别为Marinoan冰期和Sturtian冰期,对应国内长安冰期和南沱冰期。有资料证明两次冰期均到达赤道附近。而Kirschivink认为赤道区域的冰海中可能存在一些水洼,相关的沉积学证据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作者在松桃某地钻孔采集到南沱冰期沉积的1.5m厚碳酸盐岩,手标本显示该碳酸盐岩与上下岩层无截然边界,呈过渡关系,镜下鉴定结果也显示正常沉积的特征。作者对比剑河五河等其它南沱组露头剖面,均未找到对应的碳酸盐岩沉积。该1.5m厚岩性段由上、中、下三段组成。下段(ZK102-1~ZK102-4)由内碎屑粒度逐渐增大的粉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砂砾屑白云岩组成,中段(ZK102-5~ZK102-10)为(微含)白云石(含)粉砂质粘土岩和(微含)白云石(含)粘土质粉砂岩相间组成;上段(ZK102-11~ZK102-18)岩性为粒度均一的粉屑白云岩。岩性段中不同粒度内碎屑、不同矿物成分均各自偏集呈层纹—条纹—条带—薄层状间隔产出。岩石的显微特征变化显示1.5m厚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至少经历了一次海水从深→浅→深的过程。本文在岩相学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上述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分析方法使用微钻技术(利用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微量元素分析)钻取碳酸盐岩粉末,溶解于0.5M醋酸溶样,确保所溶解样品为碳酸盐岩矿物,不受硅酸盐碎屑污染。分析地球化学内容包括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数据显示碳、氧同位素数据与标准海水的碳、氧同位素数据相去甚远,全部显示负漂移特征,其中δ18O为0.7~-16.3‰,δ13C在-1.5‰~-9.9‰之间。仅有ZK102-11和ZK102-12的碳氧同位素值显示了与现代海水相近的特征。经过分析碳氧同位素的负漂移可能与甲烷水合物氧化有关。微量元素分析显示Sc、Cr、As元素富集,而元素V、Co、Zn、Ga、Ba、Tl、Bi极其贫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了Eu正异常和中稀土富集的特征,与现代海水标准配分模式不一致。推测是陆源碎屑物质溶解于海水中影响海水REE组成,从而使海水中的REE具有正Eu异常的特征;而中稀土富集与现代含铁(氢)氧化物胶体(河水、河口及酸性矿井水)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特征一致,推测沉积环境是一个富铁的环境。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Pr/Ph)1,说明样品沉积环境为缺氧的还原性环境,根据姥鲛烷和植烷的母源可能性分析,该时期可能存在低等生物(蓝绿藻?)活动。综上所述,黔东地区南沱冰期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是一个富铁缺氧的还原性环境。
【关键词】:南沱冰期 碳酸盐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88.2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3 研究工作概况11-13
  • 1.3.1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1-12
  • 1.3.2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12-13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南沱组钻孔岩石特征13-27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古地理背景13-14
  • 2.2 剑河五河南沱组剖面特征14-18
  • 2.2.1 剑河五河南沱组岩性剖面14-16
  • 2.2.2 剑河五河南沱组岩石特征16-18
  • 2.3 松桃钻孔南沱组岩芯剖面特征18-25
  • 2.3.1 松桃钻孔南沱组岩芯剖面描述19-21
  • 2.3.2 碳酸盐岩岩石特征21-25
  • 2.4 小结25-27
  • 第三章 黔东地区南沱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27-40
  • 3.1 样品及分析方法27-29
  • 3.1.1 样品采集信息27-28
  • 3.1.2 样品分析方法28-29
  • 3.2 测试结果29-39
  • 3.2.1 碳、氧同位素特征29-31
  • 3.2.2 微量元素特征31-36
  • 3.2.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36-39
  • 3.3 小结39-40
  • 第四章 南沱冰期碳酸盐岩沉积古环境研究40-53
  • 4.1 岩相学沉积环境讨论40-42
  • 4.2 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讨论42-52
  • 4.2.1 碳、氧同位素及古环境意义42-43
  • 4.2.2 微量元素与古环境意义43-49
  • 4.2.3 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古环境意义49-52
  • 4.3 小结52-53
  • 第五章 结论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湘沅;;碳酸盐岩中的化石碎片[J];化石;1986年03期

2 许怀先,蒲秀刚,韩德馨;碳酸盐岩中烃源的识别——以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为例[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3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5年04期

4 韩贵琳,刘丛强;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5 杨瑞东;朱立军;魏怀瑞;王伟;鲍淼;张晓东;刘玲;;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7年03期

6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7 ;《古地理学报》刊登的与碳酸盐岩有关文章题录[J];古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8 韩永刚;唐龙逊;熊驰愿;濮瑞;李平;陈述良;李永保;;化学-质量法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及应用[J];录井工程;2011年04期

9 何金先;张晓丽;王兆夺;段毅;;铜仁地区陡山沱期盖帽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3期

10 胡继贤;;四川小凉山地区岩溶发育与碳酸盐岩成份的关系[J];四川地质学报;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冯东;陈多福;苏正;刘芊;;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5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6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高向东 付帅帅;成功破解碳酸盐岩“早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记者 李东 苏华;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记者 李东 高向东;塔里木建成首个百万吨产能碳酸盐岩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贝 陈利新;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攻坚战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高照;跨越式突破从哪里来[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0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裴新强;塔里木油田创先争优 党员攻坚成主力[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晓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周琦;黔东新元古代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锰矿的控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何健;碳酸盐岩气藏损害描述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司马立强;碳酸盐岩缝—洞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涛;TL15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阮玉龙;硅酸盐矿物—微生物—有机肥料在岩溶山地土壤中的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贵州大学;2015年

3 张浩;藏南岗巴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邹艳娥;广西碧水岩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吴燕芹;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李英雷;宜宾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微相与生物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何燕;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朱博;贵州织金地区金西剖面P-T界线附近地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红剑;不同时代碳酸盐岩中砷含量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67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67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0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