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贵州瓮安新河钒矿矿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20:07

  本文关键词:贵州瓮安新河钒矿矿床成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钒矿床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瓮安新河


【摘要】:贵州瓮安新河钒矿产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部的黑色岩系中。本文通过对矿层(体)产出特征及其岩、矿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主量元素、微量(成矿)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研究,讨论矿床的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分析矿床成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及结论:(1)新河钒矿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厚0.70~16.11m,平均厚6.93m;(2)岩、矿石主要由(有机)炭泥质、玉髓和方解石,少量石英、白云母和黄铁矿等矿物组成,具有含砂泥质、含粉砂泥质、泥质和栉壳状等结构,具有显微鳞片、(显微)层理、块状和脉状等构造;(3)成矿(岩)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沉积物,同时有深部热水溶液的加入;(4)矿床形成环境为大陆边缘与深海过渡地带(外陆棚区)的还原环境;(5)矿床的形成过程大致为:早寒武世初,由古陆风化剥蚀而来的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碳酸盐岩岩屑等碎屑物质及化学溶解物质(Ca2+、HCO3-等)沉积于海底,在沉积物质尚未固结时,沿黔中深大断裂带来的富含V、Si等物质的热液或热泉,通过侧向扩散作用补给到矿区的沉积盆地中,由于热液(或热泉)涌入导致盆地中的水体稍有动荡,致使沉积物产生裂隙,以及生物体大量死亡,有机质降解耗氧。在此环境下,一方面是部分生物转化为(有机)炭质,沉积物中的Fe2+与S2-结合形成黄铁矿,SiO2胶体溶液经凝聚作用生成玉髓,Ca2+与HCO3-结合形成方解石(CaCO3);同时,沉积物中的长石、部分云母和粘土矿物及其它的硅酸盐矿物等发生分解形成云母类(水云母或伊利石类)、高岭石和褐铁矿等矿物。在此过程中,部分钒以V3+形式替代云母类、高岭石及氧化铁中的Fe3+、Al3+等而进入矿物晶格中,而V4+和V5+则被吸附于云母类、高岭石和有机酸中,最后形成了粘土质(云母类和高岭石)、有机炭质、玉髓、方解石及黄铁矿等相互穿插、紧密连生的微细矿物颗粒沉入海底,经固结后形成岩、矿石。初步分析认为,贵州瓮安新河钒矿床为海底热液(或热泉)沉积矿床。
【关键词】:钒矿床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瓮安新河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7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7-14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4-15
  • 1.2.1 选题目的14
  • 1.2.2 研究意义14-15
  • 1.3 研究内容15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15
  • 1.4.1 研究方案15
  • 1.4.2 技术路线15
  • 1.5 研究工作量简述15-17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17-23
  • 2.1 大地构造背景17
  • 2.2 区域地质17-22
  • 2.2.1 区域地层17-20
  • 2.2.2 区域构造20-21
  • 2.2.3 区域含矿岩系21-22
  • 2.3 区域矿产22-23
  • 第三章 矿区地质23-27
  • 3.1 矿区地层23
  • 3.1.1 牛蹄塘组(∈_1n)23
  • 3.1.2 明心寺组(∈_1m)23
  • 3.1.3 金顶山组(∈_1j)23
  • 3.1.4 清虚洞组(∈_1q)23
  • 3.1.5 第四系(Q)23
  • 3.2 矿区构造23-25
  • 3.2.1 褶皱24
  • 3.2.2 断层24-25
  • 3.3 矿区岩相古地理25-27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27-34
  • 4.1 含矿岩系特征27
  • 4.2 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27-28
  • 4.3 岩、矿石的物质组成及其组构特征28-30
  • 4.3.1 化学组成特征28
  • 4.3.2 岩、矿石的矿物组成及组构特征28-30
  • 4.4 钒的赋存状态30-31
  • 4.5 小结31-34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34-51
  • 5.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34-36
  • 5.1.1 n(SiO_2)/n(Al_2O_3)值34
  • 5.1.2 n(Si)/n(Si+Al+Fe)值34-35
  • 5.1.3 n(Al_2O_3)/n(Al_2O_3+Fe_2O_3)值35
  • 5.1.4 Fe_2O_3/TiO_2—A1_2O_3/(A1_20_3+Fe_2O_3)图解35-36
  • 5.2 微量(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36-43
  • 5.2.1 微量(成矿)元素富集系数特征36-38
  • 5.2.2 微量(成矿)元素蛛网图特征38-39
  • 5.2.3 微量(成矿)元素相关系数39-40
  • 5.2.4 微量(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40-43
  •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43-50
  • 5.3.1 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特征43-44
  • 5.3.2 稀土元素参数特征44-49
  • 5.3.3 ∑REE—La/Yb图解49-50
  • 5.4 小结50-51
  •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51-55
  • 6.1 成矿(岩)物质来源51-52
  • 6.2 硅质来源的讨论52-53
  • 6.3 成矿(岩)环境53
  • 6.4 矿床成因探讨53-55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55-57
  • 7.1 结论55-56
  • 7.2 建议56-57
  • 参考文献57-64
  • 致谢64-65
  • 照片及照片说明65-73
  • 附录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贵州发现一独立钒矿床[J];中国矿山工程;2009年03期

2 彭加强;江映;;铜仁地区钒矿物质组份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12期

3 杨宗文;;黔东“黑层”钒矿基本特征及成因初探——以贵州镇远县江古钒矿为例[J];贵州地质;2008年01期

4 刘玉红;邓鑫楠;吴湘滨;;贵州铜仁地区钒矿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1期

5 罗涛;;新疆阿克苏地区钒矿基本特征及成因初探[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S2期

6 周尚轶;吴凤贤;方旭;许天良;;放射性γ测量在黑色页岩型钒矿勘查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情报;2012年03期

7 任明;刘旭林;秦林坡;杨琳;;青木沟钒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中国矿山工程;2009年05期

8 朱培辉;;湖北省青木沟钒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甘肃冶金;2011年02期

9 金国樵;河南淅川粘土钒矿的开采利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王海燕;佟红格尔;阿拉木斯;李根兴;;内蒙古阿拉善盟某钒矿提纯工艺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浩文;刘进先;熊宽;;江西修水地区钒矿浅析及其成因探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2 卫亚儒;李继壁;刘非;刘利军;;陕西钒矿的湿冶理论与工艺研究[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任明;喻广军;杜思胜;秦林坡;;湖北郧县青木沟钒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上册)[C];2010年

4 姜骁疆;张胜威;;湖北省郧县青木沟钒矿区成矿规律浅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年

5 陈川;冯运富;张烨;;贵州省岑巩县注溪钒矿含矿层特征与找矿前景[A];贵州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云鹏;王湛;戴帅军;赵亚飞;尹乐;;淅川县唐家凹钒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浅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上册)[C];2010年

7 张复新;;南秦岭黑色沉积岩系及其钒-金与钒矿床[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敦民 刘学智;敦煌市——钒矿企业税收突破2000万元[N];酒泉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 彭连魁 记者 何毓敏;贵州发现独立多层钒矿床[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3 刘福宏;《陕西省沉积钒矿地质勘查暂行规定》出台[N];中国矿业报;2009年

4 刘元;陕西沉积钒矿勘查暂行规定出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彭宁邋通讯员 张明双;我州钒矿“三禁”工作全面展开[N];团结报;2008年

6 杨昊天;古丈加大钒矿禁采禁炼力度[N];团结报;2008年

7 向培东邋颜玖实;彻底整治钒矿非法开采非法冶炼非法运输[N];团结报;2008年

8 通讯员 向伟民;坪坝乡切实落实钒矿“三禁”工作[N];团结报;2008年

9 谭凯文;吉首市钒矿“三禁”工作取得全面胜利[N];团结报;2008年

10 潘兴隆 本报记者 陈丹;黄平钒矿生产线开建[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再波;贵州瓮安新河钒矿矿床成因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2 刘玉红;贵州省黔东南州钒矿地质特征和循环开发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利召;提高某钒矿焙烧转浸率工艺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4 李赛赛;陕西省商南县湘河地区钒矿控矿地质条件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苗凯峰;SXSJ钒矿项目开发与市场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4年

6 胡承伟;贵州镇远江古钒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贵州大学;2009年

7 邓鑫楠;贵州省铜仁地区黑色岩系钒矿的基本特征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张庆鹏;陕西商洛石煤钒矿浮选工艺及其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9 王辉;微波辅助石煤钒矿浸出工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9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69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