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海洪水河铁矿区硅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26 11:08

  本文关键词:青海洪水河铁矿区硅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硅质岩 岩石学 地球化学 海相热水沉积 大陆边缘


【摘要】:青海洪水河铁矿区发育一套与铁矿体呈共生关系的硅质岩,为认识铁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因类型,对其进行了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硅质岩富集Si O2贫Fe2O3、Al2O3、Ti O2等;Cr和Zr含量较低,相对富集U而贫Th;稀土元素总量较低,重稀土弱富集,具有Eu负异常和弱Ce负异常。硅质岩是海相热水沉积成因,形成过程中有少量来自于古老地壳的陆源物质加入;硅质岩形成于海水相对较深的大陆边缘环境,沉积环境氧逸度较低。由野外产状可知,硅质岩和铁矿床是同沉积期产物,形成于相同的构造环境之中。因此,根据成矿物质源区和热液性质分析认为,洪水河铁矿床是海相热液沉积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深海环境。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硅质岩 岩石学 地球化学 海相热水沉积 大陆边缘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14018001)
【分类号】:P588.244;P618.31
【正文快照】: 青海东昆仑造山带北带分布有一系列层控大-中型铁矿床,如都兰地区的清水河铁矿、白石崖铁矿、洪水河铁矿,格尔木地区的肯德可克、五一河、野马泉、尕林格等铁矿。有关这些矿床的成因,前人研究认识有多种观点,如沉积-变质型、矽卡岩型、海底热水沉积型、火山-热液型及多类型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红卫;白银矿田外围横湾沟硅质岩的研究意义[J];甘肃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2 冯彩霞,刘家军;硅质岩的研究现状及其成矿意义[J];世界地质;2001年02期

3 朱炳光;;硅质岩成因研究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7期

4 潘家永,张乾,马东升,李朝阳;滇西学拉铜矿区硅质岩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01期

5 牟传龙,王立全;云南鲁春晚三叠世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年01期

6 冯彩霞,刘家军,刘木焱,李志明,李恩东;渔塘坝硒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沉积学报;2002年04期

7 张位华,姜立君,高慧,杨瑞东;贵州寒武系底部黑色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2期

8 江永宏,李胜荣;湘、黔地区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硅质岩生成环境研究[J];地学前缘;2005年04期

9 刘志远,金成洙;江西金山矿区硅质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5年01期

10 黄虎;杜远生;黄志强;杨江海;黄宏伟;谢春霞;胡丽沙;;桂西晚古生代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右江盆地构造演化的启示[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卓卓;陈代钊;汪建国;;广西南宁地区泥盆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2 周永章;杨志军;李文;张澄博;何俊国;付伟;杨小强;石贵勇;杨海生;;西藏硅质岩的初步认识[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覃志安;;新疆莫托萨拉铁锰矿中含铁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蒋德和;;论华南中、上泥盆统层状硅质岩沉积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94年

5 邱振;王清晨;严德天;;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6 王卓卓;陈代钊;汪建国;;广西南宁地区泥盆纪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7 付伟;周永章;杨志军;何俊国;聂凤军;李文;李振清;胡朋;;西藏南部地区硅质岩成因的多样性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冯彩霞;胡瑞忠;刘家军;;紫阳下寒武统富硒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遇昊;陈代钊;韦恒叶;汪建国;;鄂西地区上二叠乐平统大隆组硅质岩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机理[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C];2013年

10 邱振;王清晨;;湘黔桂地区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江天;北祁连山早古生代硅质岩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1年

2 孙冬英;广西二叠纪深海硅质岩系中Guadalupian-Lopingian界线的确定及其全球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岩;南秦岭迭部地区硅质岩成因及富铀建造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5年

2 魏佳;若尔盖铀矿田含矿岩系中硅质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斗;东特提斯洋晚古生代硅质岩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白君武;新疆达坂城西南硅质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李超民;中甸二—三叠系中硅质岩成因及背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黄华;江南造山带内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马文辛;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特征及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余;藏南中生代以来硅质沉积物的微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山大学;2007年

9 汪雯;青海省大柴旦红灯沟地区滩间山群地层综合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6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76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8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