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罗油田延长组油气藏油层与气层识别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直罗油田延长组油气藏油层与气层识别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测井解释模型 气层识别 油层识别 天然气资源量 富县探区
【摘要】: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目的层油气藏大多为浅层油气藏,油气共同分布于储层中,且储层呈现低孔、低渗特点,气层电阻率和油层较为接近,油气层测井响应特征区分度弱,油层与气层识别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论文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和地球物理测井学等理论为指导,遵循地质约束测井、岩心刻度测井的原则,基于研究区的地质资料、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及动态测试资料,首先开展了研究区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其次完成了研究区“四性”关系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测井解释模型,然后对油层与气层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油层与气层综合识别方法对研究区的实例进行应用验证,最后预测了含气有利区并对其天然气资源量进行估算。研究表明,研究区长2、长8地层厚度较为稳定,且两套储集层的砂体顶部构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局部发育低幅鼻状构造隆起。砂体厚度以条带状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2、长8沉积微相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分流河道侧翼,其中分流河道整体上较为发育,长8相对长2分流河道分布较宽,延伸较远。“四性”关系分析表明:岩性控制着物性,物性影响着含油气性,含油性级别越高,相应的电性特征越明显。其次根据国内外油层与气层识别方法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常用的油层与气层识别方法。其中常用的油层识别方法有:标准水层对比法;径向电阻率比较法;邻井曲线对比法;最小出油电阻率法;测井参数曲线重叠法;交会图法以及含油饱和度定量计算法等。常用的气层识别方法有:三孔隙度曲线重叠法、三孔隙度差值-比值法、纵波时差差值法、全波列测井法、视流体识别指标法、弹性模量系数法、核磁共振法、中子伽马时间推移法、声波时差转换电阻率法(声电法)等。本论文主要运用了三孔隙度差值-比值法和“声电法”综合识别研究区的油层和气层。通过对全井段含气层的综合解释及实例分析,研究发现“声电法”适用于识别高电阻、含气量较大的气层,对于低孔、低渗、低阻气层则采用三孔隙度差值、比值法辅助“声电法”识别效果较好。最后对研究区含气有利区进行预测,确定研究区长2、长8叠合含气面积约为49.93km2,估算其资源量约为7.23×108m3。
【关键词】:测井解释模型 气层识别 油层识别 天然气资源量 富县探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16
- 1.1 选题来源8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8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8-1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8-10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0-14
- 1.4 研究内容14
- 1.5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14-15
- 1.6 完成工作量15
- 1.7 论文创新点15-16
- 第二章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16-28
- 2.1 地质基本特征16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16-21
- 2.3 砂体厚度展布特征研究21-22
- 2.4 砂体顶部构造特征研究22-24
- 2.5 沉积微相特征研究24-28
- 第三章“四性”关系研究及测井解释模型建立28-40
- 3.1“四性”关系研究28-30
- 3.2 测井曲线预处理30-35
- 3.3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35-40
- 第四章 油层与气层识别方法研究40-51
- 4.1 油层识别原理40-41
- 4.2 油层识别标准的确定41-43
- 4.3 测井识别气层方法43-51
- 4.3.1 三孔隙度曲线重叠法44-45
- 4.3.2 全波列测井技术45
- 4.3.3 密度孔隙度与核磁共振孔隙度曲线交会法45-46
- 4.3.4 声波时差-电阻率转换法(声电法)46-47
- 4.3.5 交会图版法47-48
- 4.3.6 其他方法48-51
- 第五章 研究区油层与气层识别方法的应用51-59
- 5.1 油、气层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51-53
- 5.2 研究区实例应用53-58
- 5.2.1 三孔隙度差值、比值法识别气层的应用53-55
- 5.2.2“声电法”识别气层的应用55-58
- 5.3 全井段综合解释58-59
- 第六章 气层分布及天然气资源量计算59-66
- 6.1 油气藏分布的控制因素59-61
- 6.2 分层圈定有利区61-63
- 6.2.1 有利目标区优选准则61
- 6.2.2 有利区分布61-63
- 6.3 天然气资源量计算63-66
- 6.3.1 有效厚度63
- 6.3.2 有效孔隙度63
- 6.3.3 原始含气饱和度63-64
- 6.3.4 天然气体积系数64-65
- 6.3.5 天然气资源量估算65-66
- 认识与结论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世忠,黄孝特,张太斌;定量自动识别测井微相的数学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年05期
2 周彦;李忠平;;测井相自动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06期
3 刘业新,王继贤;测井相分析方法的研究及软件设计[J];科学通报;1989年04期
4 雍世和;陈钢花;;自动测井相分析[J];石油学报;1990年04期
5 赵瑾芳;李英辉;肖义越;;测井相自动识别程序及地质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1991年04期
6 张鸿升;;灰色关联分析在测井相反演中的定量评判[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7 周远田;测井相分析简介[J];地质科技情报;1992年02期
8 文华川;论测井与学科综合[J];天然气工业;1994年03期
9 陆大卫,,张世刚;测井软件走集成化道路[J];测井技术;1996年01期
10 方战杰;孟小红;;测井相分形特征谱分析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蓉燕;秦瑞宝;邓启才;;测井相划分煤系在海上X凹陷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姜胜;程康;王玲;;绥靖地区三叠系长8地层测井相分析及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方战杰;孟小红;;利用多井数据进行测井相的分形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光鼎;李庆谋;;测井资料地质研究[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张二华;杨静宇;费琪;;用神经网络进行测井相模式识别[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文政;文武;;测井多井评价技术在苏仁诺尔地区储层表征中的应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关红梅;;龙驹坝构造测井地质应用与储层评价[A];湖北省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薛林福;潘保芝;李舟波;;科学钻孔中的岩性确定问题[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安勤华;王荷萍;陆次平;蔡洪正;;测井自动评价地层在东海残雪构造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特约记者 王飞;特色技术铺坦途[N];中国石油报;2001年
2 彭鑫 李晓伟;献身创业 自强不息[N];中煤地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妮;基于云模型的EMD相控测井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方战杰;测井相综合分析在岩性气藏沉积相及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白建平;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方法及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房文静;测井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马建海;尕斯地区E_3~2油藏测井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李新虎;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峰;利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进行沉积相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沈凯浪;基于测井曲线的地层划分和测井相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朵;姬塬地区Y176井区长9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4 胡锦宏;直罗油田延长组油气藏油层与气层识别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5 王大海;致密砂岩测井相综合识别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6 武群虎;注水开发油藏测井地质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张为彪;老河口油田桩106区块河流相沉积测井旋回分析及储层预测[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汤天国;宝塔—甘泉地区长4+5、长6储层测井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张贤辉;水平井钻井的测井地质导向方法与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10 闫建平;精细油藏描述中稠油储层的测井资料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78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7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