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和2014年2次新疆于田M7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转移
本文关键词:2008年和2014年2次新疆于田M7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转移
更多相关文章: 于田地震 分层黏弹性模型 库伦破裂应力 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 潜在地震危险性
【摘要】: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应力扰动触发了后续的余震活动,该地震产生的同震应力扰动对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但是,此次地震6a后震后变形所导致的应力扰动有利于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2014年于田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同震和震后库伦应力显著增加。考虑到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次强震的离逝时间和应力积累-释放过程,该断裂带上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分层黏弹性模型 库伦破裂应力 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 潜在地震危险性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4IES0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4058,41104057)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727
【正文快照】: 0引言新疆于田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边缘,该地区是青藏块体和塔里木块体交会的地区。柯岗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康西瓦断裂带等大型断裂带在此交会,构造活动强烈。虽然该地区缺乏地震历史记载,但是在过去数年中,该地区先后发生了2008年3月21日M7.3地震和2014年2月12日M7.3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平;胡彬;;临界加速地震矩释放模型的网格计算[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7期
2 布兰德;岳效竹;;英国的地震危险[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2期
3 顾浩鼎;陈运泰;;旋转矩和地震矩[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3期
4 吴佳翼;;1988年10—12月的全球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1989年05期
5 李清河;;美国东部地震学会第60届年会概况[J];国际地震动态;1989年10期
6 程万正;;地震发生率的理论计算和应用问题[J];四川地震;1991年02期
7 朱传镇;张先康;;第23届欧洲地震委员会全会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2期
8 修济刚;5.数值分析深部采煤诱发微震活动所释放的最大剪切地震矩[J];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10期
9 范洪顺;1900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的初步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1年02期
10 于萍;;湖南地震视应变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分析[J];华南地震;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永革;吴忠良;周公威;;小应力变化触发大地震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2 朱号锋;靳平;肖卫国;;地下爆炸源等效地震矩张量的理论反演[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3 洪时中;;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区的地震安全性[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4 盛书中;万永革;;由地震释放的地震矩叠加推导平均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5 沈正康;万永革;甘卫军;李铁明;徐杰;;华北强震序列中积累应力变化场演化及地震发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博研;史保平;张健;;基于三种方法估计山西盆地地震潜在危险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尹中山;;汶川“5·12”大地震的再认识和建议[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8 万永革;沈正康;王敏;;大地测量数据反演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Tohoku-okiMw9.0地震的破裂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程万正;钟继茂;;动态损伤与地震状态[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张晁军;黄建平;Cinna Lomnitz;石耀霖;马丽;蒋淳;刘卫华;;累积地震矩法研究全球地震活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宗合;海地,后续地震或将更猛烈[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木叶 记者 赵宇清;哈工大为地震电磁场提供计算模型[N];黑龙江日报;2010年
3 李学华;地球在颤抖[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万永革;地震物理过程模型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2 王兆国;东北地区地震综合信息联合成像与震源机制反演[D];吉林大学;2010年
3 薛霆哠;大尺度断层活动数值模拟及地震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李平;汶川特大地震汉源震害异常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男;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2 蒋娇莲;矿山地震活动及其混沌时间序列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红才;基于地震监测台网资料的震动图及震动烈度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王巧临;2011年东日本Mw9.0大地震地震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周慧芳;基于D-InSAR技术的地震形变场数值模拟及断层活动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蒋长胜;中国一些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的矩加速释放现象[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闫伟;地壳运动变形的非线性与地震[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8 朱森;利用InSAR研究若干地震的同震形变[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4年
9 张龙文;地震加速度时程合成方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10 张杰卿;速度与衰减结构成像及其在滇中地区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9年
,本文编号:580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8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