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欧亚地震带主要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

发布时间:2017-08-01 12:37

  本文关键词:欧亚地震带主要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


  更多相关文章: 地震区 锁固段 大震孕育过程 主震 预震 地震事件量级匹配原则


【摘要】:本文提出了利用事件量级匹配原则确定地震震级的方法,对海原、小江、得荣、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和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的回溯性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行.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修订了1.0版《欧亚地震带板内地震区划分图》和《欧亚地震带板间地震区划分图》,剔除了原洛扎-林芝、于田、比什凯克、科什阿加赤和日本海地震区,新增加了伦敦与贝斯尼地震区,新编制的2.0版地震区划分图地震区总数为14个.此次地震区分区方案调整以区域性大断裂为地震区主控边界,使得各地震区分区方案更为合理.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采用新发展的最小有效性震级确定方法,界定各地震区孕育周期、判识其主震事件并分析其未来震情,得到比之前分析更好的结果.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地震区 锁固段 大震孕育过程 主震 预震 地震事件量级匹配原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311;41302233)资助
【分类号】:P315
【正文快照】: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Key Laboratory of Shale Gas and Geoengineering,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doi:10.6038/pg201602080引言自2010年以来,我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四清;杨百存;吴晓娲;薛雷;李培;;中国大陆某些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Ⅱ)[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1期

2 秦四清;杨百存;吴晓娲;薛雷;李培;;中国大陆某些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6期

3 秦四清;杨百存;薛雷;李培;吴晓娲;;台湾海峡地震区大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4 秦四清;李培;薛雷;吴晓娲;杨百存;;东太平洋、大洋海岭与大陆裂谷地震带大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5 秦四清;李培;薛雷;吴晓娲;杨百存;;欧亚地震带大震预测(Ⅱ):板内地震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4期

6 秦四清;李培;薛雷;吴晓娲;;欧亚地震带大震预测(I):板间地震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3期

7 秦四清;李培;薛雷;李国梁;;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2期

8 秦四清;李培;薛雷;李国梁;;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某些地震参数修订建议[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6期

9 秦四清;薛雷;李培;李国梁;;国外某些地震区大地震孕育过程分析(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4期

10 秦四清;李培;薛雷;李国梁;王苗苗;;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强震孕育周期界定[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四清;李培;杨百存;薛雷;吴晓娲;;环太平洋、大洋海岭与大陆裂谷地震带主要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2期

2 秦四清;杨百存;薛雷;李培;吴晓娲;;欧亚地震带主要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2期

3 秦四清;杨百存;吴晓娲;薛雷;李培;;中国大陆某些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Ⅱ)[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1期

4 邢健;郝天珧;胡立天;SUH Man-cheol;KIM Kwang-hee;;对日本俯冲带与IBM俯冲带俯冲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来自重力与震源分布数据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1期

5 秦四清;杨百存;吴晓娲;薛雷;李培;;中国大陆某些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6期

6 张正峰;刘少华;;《地球物理学进展》网络平台建设和数字出版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6期

7 唐宝琪;延军平;;斐济地区M_S≥7.1地震活动规律及未来趋势统计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8 秦四清;薛雷;李培;吴晓娲;杨百存;;关于2008年5.12汶川大震若干热点问题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9 秦四清;杨百存;薛雷;李培;吴晓娲;;台湾海峡地震区大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10 秦四清;李培;薛雷;吴晓娲;杨百存;;东太平洋、大洋海岭与大陆裂谷地震带大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四清;杨百存;吴晓娲;薛雷;李培;;中国大陆某些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6期

2 秦四清;薛雷;李培;吴晓娲;杨百存;;关于2008年5.12汶川大震若干热点问题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3 秦四清;杨百存;薛雷;李培;吴晓娲;;台湾海峡地震区大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4 秦四清;李培;薛雷;吴晓娲;杨百存;;东太平洋、大洋海岭与大陆裂谷地震带大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5 秦四清;李培;薛雷;吴晓娲;杨百存;;地震区危险性等级确定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4期

6 秦四清;李培;薛雷;吴晓娲;杨百存;;欧亚地震带大震预测(Ⅱ):板内地震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4期

7 周春景;吴中海;张克旗;李家存;蒋瑶;田婷婷;刘艳辉;黄小巾;;川西理塘活动断裂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时代与震级的重新厘定[J];地震地质;2015年02期

8 秦四清;李培;薛雷;吴晓娲;;欧亚地震带大震预测(I):板间地震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3期

9 李培;秦四清;薛雷;李国梁;;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孕育过程分析与震后趋势研判[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10 秦四清;李培;薛雷;李国梁;;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四清;李培;薛雷;李国梁;王苗苗;;华东、华南与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3期

2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李培;;西北与西藏地区某些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3期

3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李培;;东北、华北与台湾地区某些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2期

4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李培;;中国新疆及邻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5期

5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华南与华东某些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5期

6 张凤君;;东北地震区地震趋势的小波分析[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7 С.В.Поляков;Я.М.Айзенберг;В.И.Ойзерман;张桂荣;;新修订的苏联《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CHиПⅡ-7)》[J];国外地震工程;1981年02期

8 秦四清;薛雷;李国梁;泮晓华;;川滇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4期

9 谢昌旺;;苏联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研究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J];世界地震工程;1989年01期

10 戴英华,陈绍绪;中国各主要地震区中强地震的重复概率[J];地震;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李培;;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2 环文林;黄玮琼;张晓东;吴宣;;新的中国地震区、带划分图[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3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李培;;中国新疆及邻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4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华南与华东某些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5 夏怀宽;卢造勋;牛雪;姜德录;;辽宁两个地震区岩石圈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环文林;黄纬琼;张晓东;吴宣;;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的划分及其地球动力学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秦四清;薛雷;李国梁;泮晓华;;川滇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8 魏贯卫;齐瑞锋;王亚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区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伍晓阳;云南将在地震区农村建设100万户抗震房[N];中国社会报;2007年



本文编号:604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04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3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