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几个钼矿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几个钼矿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东秦岭-大别钼矿带 晚中生代 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地球动力学背景
【摘要】:东秦岭-大别钼矿带是我国最典型的斑岩或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带,对其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我国中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为此,我们选择南泥湖,上房沟,尚古寺,沙坪沟等几个典型斑岩(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与钼矿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岩成矿的时空构架,成矿成岩物质的来源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南泥湖、上房沟岩体具有偏酸性,富碱性的特点,铝饱和指数大于1.1,属于过铝质系列,且二者都属于钾玄岩系列的花岗岩。尚古寺岩体也有偏酸性,富碱性的特点,铝饱和指数介于1.0-1.1之间,属于弱过铝质系列,且属于钾玄-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沙坪沟岩体具有弱偏酸性,碱性的特点,铝饱和指数小于1左右和1.1之间,属于准过铝质-弱过铝质系列,且属于钾玄质系列正长岩。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显示,四个岩体的稀土总量不高,但变化比较大,南泥湖、上房沟岩体表现出铕的弱负异常,尚古寺、沙坪沟岩体表现出铕的负异常,4个岩体都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四个岩体的微量元素分布曲线相似,都明显富集Rb,亏损Ba、Ti等。锆石U-Pb年龄得出南泥湖岩体年龄为144.3Ma,上房沟岩体年龄为147.5Ma,尚古寺岩体年龄为123Ma,沙坪沟岩体年龄111.3Ma。通过综合和对比前人对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同时期成矿岩体年龄和钼矿成矿年龄,我们可知,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在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可分为两期:第一期(148-138Ma),代表有南泥湖、上房沟、金堆城等钼矿床,时间上处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空间上集中在东秦岭-大别钼矿带的西段发育:第二期(131-112Ma),代表有尚古寺,沙坪沟,东沟等钼矿床,时间上处于早白垩世,空间上多见于大别北麓发育。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4个岩体初始87Sr/86Sr为0.707-0.713属于中等锶花岗质岩石,εNd(t)值集中在-10至-14,具有明显的负值特征,表明其源区物质主要来自地壳。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4个岩体中£Hf(t)为-17.6到5之间,变化范围较大,暗示岩浆在形成过程中有新生地壳或地幔物质加入。锆石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南泥湖、上房沟、尚古寺、沙坪沟岩体锆石Ce4+/Ce3+值(均值)分别为:305.9、17.9、79.8、120.4,与其它地区斑岩型铜矿相比较偏低,可能指示东秦岭-大别地区斑岩型钼矿成矿时,其成矿岩浆氧逸度程度偏低。东秦岭-大别钼矿带的形成受到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的影响。在中晚侏罗世,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发生由南北构造向东西构造的转变,加厚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沿构造薄弱带上升到浅部形成南泥湖、上房沟等一期钼矿床;在侏罗世末-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发生大规模拆沉,并引起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相对较薄的下地壳活化发生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和伸展作用,形成了尚古寺,沙坪沟等这一期钼矿床。
【关键词】:东秦岭-大别钼矿带 晚中生代 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地球动力学背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6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引言11
- 1.2 东秦岭-大别地区钼矿研究现状11-14
- 1.3 存在问题14
- 1.4 研究思路14-15
- 1.5 论文工作量15-16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16-24
- 2.1 区域地质概况和主要地层16-19
- 2.2 区内主要断裂19
- 2.3 区内发育的岩浆岩19
- 2.4 区内典型钼矿床及地质概况19-24
- 2.4.1 南泥湖和上房沟钼矿床20-21
- 2.4.2 尚古寺钼矿床21-22
- 2.4.3 沙坪沟钼矿床22-24
- 第三章 样品处理和实验分析方法24-26
- 3.1 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24
- 3.2 Sr-Nd同位素分析24
- 3.3 锆石U-Pb年龄测定24-25
- 3.4 锆石Lu-Hf同位素测定25-26
- 第四章 岩石和矿物学特征26-29
- 4.1 岩石学26
- 4.2 矿相学26-29
- 第五章 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29-39
- 5.1 主微量元素29-36
- 5.1.1 岩石类型29-31
- 5.1.2 主量元素特征31-34
- 5.1.3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34-36
- 5.1.4 大地构造环境判别36
- 5.2 全岩Sr-Nd同位素36-39
- 第六章 年代学及锆石微区分析39-57
- 6.1 锆石U-Pb年龄39-46
- 6.1.1 上房沟岩体斑岩39-41
- 6.1.2 南泥湖岩体花岗斑岩41-42
- 6.1.3 尚古寺岩体花岗斑岩42-43
- 6.1.4 沙坪沟岩体正长岩43-45
- 6.1.5 成岩成矿年龄序列45-46
- 6.1.6 东秦岭-大别钼矿带成岩成矿期次探讨46
- 6.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46-49
- 6.3 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49-53
- 6.4 东秦岭-大别成矿物质来源探讨53-55
- 6.5 岩浆-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55-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5
- 附录65-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院东秦岭5幅1:5万区调取得优异成绩[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暬廉泉;;东秦岭及其邻侧地区地尛构造的基本特征[J];地质学报;1963年02期
3 杨巍然;东秦岭“开”“合”史[J];地球科学;1987年05期
4 彭大明;东秦岭钛资源成矿探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0年06期
5 徐学思;胡连英;;东秦岭—大别山—胶东地区基底古构造型式的探讨[J];中国区域地质;1988年01期
6 符光宏;;河南东秦岭构造演化的六个主要阶段[J];河南地质;1986年04期
7 姜春发;张庆贵;张玉岫;朱志直;;东秦岭地槽型印支运动的存在[J];地质论评;1963年03期
8 林潜龙;石铨曾;符光宏;;河南东秦岭板块构造轮廓与矿产分布初探[J];中国区域地质;1985年03期
9 胡受奚,陈泽铭,周顺之,富士谷,严正富,胡志宏,郭继春,郭抗衡,林潜龙,黎世美,姚宗仁;中国河南东秦岭—桐柏成矿区、带的划分[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1年01期
10 李荣玺,鹿粗,胡能高;东秦岭回龙湾强应变带及其地质意义[J];河南地质;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建刚;袁海潮;;东秦岭八里坡C型埃达克质岩体的发现及钼成矿[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丁培榛;金同安;孙秀芳;;东秦岭镇安地区二叠系及其动物群[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3 赵金洲;王昊;乔保龙;王夏涛;魏明君;崔小玲;;东秦岭(河南段)钼异常特征、矿床分布规律及成矿区带划分[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4 丁培榛;金同安;孙秀芳;;东秦岭陕西镇安西口二叠系[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5 冯延清;钱壮志;张江江;崔智昊;姜超;孟德明;;东秦岭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成矿规律[A];“小岩体成大矿与找矿战略突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卢欣祥;罗照华;李明立;谷德敏;祝朝辉;;东秦岭—大别山花岗岩成矿的主要特征[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7 朱志直;姜春发;孔凡宗;;东秦岭冒地槽的三叠系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9)[C];1984年
8 阎桂林;张鸣;李永涛;胡守云;;东秦岭淅川地区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古地磁特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裴放;;东秦岭古生代古生物地理演变的六个阶段[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题目[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3中英文合订本)[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学努 殷光辉;东秦岭地区探获钼资源7万余吨[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 程U,
本文编号:607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0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