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9:17

  本文关键词: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气分布 源岩 储层 断盖配置 油源断裂 断面脊 成藏模式


【摘要】:为了研究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规律,在利用地化、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和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柳泉地区的区域构造背景,明确了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了大柳泉地区油气成藏模式。结合构造背景与油气分布情况,明确大柳泉地区沙河街组油藏类型主要为交叉断块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和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油气成藏各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源岩、储层、盖层和输导条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各不相同。首先,有效烃源岩的范围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范围,油气大多数集中在有效烃源岩范围内,部分油气分布在有效烃源岩范围外也符合近源成藏的理论。其次,储层物性决定了油气分流的层位,储层物性与构造高部位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的平面运移方向。再次,盖层断接厚度的大小决定了油气向上运移的层位,盖层的分布范围决定了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最后,油源断裂和断面脊的位置决定了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在优势运移路径上的充注点决定了油气平面分布的集中区域。在研究了各种成藏主控因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后,分析各要素对油气成藏的贡献,得出大柳泉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两种,即下生上储-双向供烃-反向断层遮挡成藏模式和下生上储-断砂输导-断层遮挡成藏模式。
【关键词】:油气分布 源岩 储层 断盖配置 油源断裂 断面脊 成藏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创新点摘要7-10
  • 前言10-18
  •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0
  • 0.2 研究现状与进展10-15
  • 0.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10-14
  • 0.2.3 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勘探现状及进展14-15
  • 0.3 研究内容和思路15-16
  • 0.3.1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0.3.2 研究思路16
  • 0.4 主要研究工作及工作量16-18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18-27
  • 1.1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18-23
  • 1.1.1 构造格局的划分18-21
  • 1.1.2 断裂发育特征21-23
  • 1.2 地层及沉积特征23-25
  • 1.3 生储盖组合及其特征25-27
  • 第二章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27-35
  • 2.1 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27-29
  • 2.1.1 油藏类型划分27-28
  • 2.1.2 不同类型油藏特征28-29
  • 2.2 油气分布规律29-35
  • 2.2.1 油气总体分布规律29-31
  • 2.2.2 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分布规律31-35
  • 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35-59
  • 3.1 源岩条件35-41
  • 3.1.1 有机质丰度35-36
  • 3.1.2 有机质类型36-37
  • 3.1.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37-38
  • 3.1.4 烃源岩分布情况38-41
  • 3.2 储集条件41-51
  • 3.2.1 沉积特征及沉积相41-47
  • 3.2.2 储集物性特征47-49
  • 3.2.3 储集空间特征49-51
  • 3.3 盖层条件51-55
  • 3.3.1 沙三下亚段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52-53
  • 3.3.2 沙三中亚段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53-54
  • 3.3.3 沙河街组一段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54-55
  • 3.4 运移输导条件55-59
  • 3.4.1 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56
  • 3.4.2 油源断裂的厘定及其分布特征56-59
  • 第四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59-81
  • 4.1 油源断裂控制油气成藏平面分布区59-63
  • 4.1.1 断裂垂向优势运移通道的确定59-61
  • 4.1.2 油源断裂优势运移通道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区61-63
  • 4.2 断-盖配置以及砂地比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63-71
  • 4.2.1 断-盖配置影响油气运移方式63-65
  • 4.2.2 断-盖配置控制油气向上运移层位及范围65-68
  • 4.2.3 储层砂地比控制油气成藏的层位68-71
  • 4.3 断裂密集带与正向构造控制油气分布位置71-73
  • 4.3.1 断裂密集带控制油气平面分布71-72
  • 4.3.2 构造高部位决定油气聚集位置72-73
  • 4.4 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73-81
  • 4.4.1 油气成藏模式73-75
  • 4.4.2 有利区预测75-81
  • 结论81-82
  • 参考文献82-86
  • 发表文章目录86-87
  • 致谢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联,洪太元,刘炳继,闵秋宝;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群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地质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3年04期

2 唐祥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沉积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01期

3 刘远征;夏宏泉;陈东;吴宝玉;;埕海油田二区沙河街组异常地层孔隙压力计算[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5期

4 程立;田晓冬;马路;方文玉;;砂体精细雕刻技术在庄海8断块沙河街组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9期

5 钱诗友;曾溅辉;;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4期

6 王东林;王怀忠;郑振英;史炳健;曹国明;王雅杰;于新;;孔南地区沙河街组多参数地震属性分析与砂体分布预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7 钟筱春,钟石兰,费轩冬,聂郁胜,林田;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一段颗石藻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8年02期

8 温宏雷;侯中健;林孝先;;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新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年01期

9 王希平;国景星;袭著纲;王明健;陈强;;唐庄地区沙河街组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J];复杂油气藏;2009年02期

10 郭佳;曾溅辉;宋国奇;张永旺;王学军;孟伟;;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储层高岭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地质;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国祥;杨波;王清斌;陈保柱;刘丰;;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垦利6构造区沙河街组异常孔隙成因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2 严德天;王华;王家豪;王清晨;;黄骅坳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样式及隐蔽圈闭预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秦瑞宝;李维新;汤丽娜;;饱和度、孔隙度对岩石地球物理特征影响及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毅 代俭科 景安语;沙河街组“替补”变“主力”[N];中国石化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兴国;孤东油田沙河街组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苑保国;霸县凹陷,

本文编号:615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15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9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