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现实意义
本文关键词:继续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现实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区 石漠化 综合治理 二期工程 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于2015年到期,当前需要为科学制定下阶段石漠化防治政策提供技术支撑的形势,介绍了一期工程概况,评价了防治成效,并从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地矛盾、区域性贫困、工程的复杂性、治理任务与防治形势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等角度出发,阐述了石漠化治理工程面临的困难与胁迫因素,指出石漠化防治任务重,形势严峻,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到治理过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同时从生态区位重要性、民族团结、生存空间与生态安全、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生态文明建设与治理成果巩固等国家政策和时代要求进行分析,论述了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表明我国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现实有需求、领导有指示、国家有政策、群众有愿望,继续实施意义重大,十分必要与迫切。
【作者单位】: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
【关键词】: 岩溶区 石漠化 综合治理 二期工程 现实意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效应遥感甄别与评价”(41371418)
【分类号】:X171.1;P642.25
【正文快照】: 0引言岩溶地区石漠化是西南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成为岩溶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各界、国家的十分关注。2008年国家启动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洁敏;;我国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9年03期
2 刘家仁;王尚彦;;石漠化问题若干思考[J];贵州地质;2009年04期
3 李阳兵;李卫海;王世杰;罗光杰;程安云;;石漠化斑块动态行为特征与分类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4 熊康宁;陈起伟;;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石漠化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张家全;;浅析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及方法[J];广东科技;2011年10期
6 罗娅;熊康宁;;石漠化治理——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与变迁[J];科学;2012年02期
7 李飞;伊文超;阎维巍;;从古地理学角度探讨广西石漠化分布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3年01期
8 李阳兵;罗光杰;程安云;邵景安;白晓永;王世杰;;黔中高原面石漠化演变典型案例研究——以普定后寨河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05期
9 汪华兵;尹旺;漆小兵;黄集云;;关于石漠化治理的若干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年04期
10 王中宇;;石漠化治理的“庐山真面目”[J];人与生物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精心组织 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罗娅;;石漠化治理—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与变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曾庆良;郝菊海;;毕节生态试验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探讨[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但文红;彭思涛;;农村生计模式变迁与石漠化治理政策调整研究——以紫云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罗桂湘;;广西石漠化及其气候因素初探[A];2006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建华;邓琴;丁卫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7 李克斌;;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温远光;陈放;朱宏光;赖家业;刘京涛;吴庆标;;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梁建平;许奇聪;;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10 唐明榜;杨元熙;;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国 毛朝敬;石漠化已成西南顽疾[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刘文国 毛朝敬;石漠化已成西南顽疾[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王成;大西南石漠化扩至11万平方公里[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郑北鹰;石漠化不容漠视[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银雁 通讯员 蒋为民;石漠化:广西生态头号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景应忠;石漠化,,谁给贵州出的难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李育材;关于我国西南部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8 黄明政;贵州治理石漠化生态改善[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雷隆隆;湖南石漠化成因摸清[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颜明华 实习生 刘宇;直面石漠化[N];重庆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皇甫江云;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石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素红;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6 卢红梅;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谭秋;不同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因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起伟;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璞;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石漠化调查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牛海波;基于遥感技术在广西忻城县石漠化调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刘海龙;面向对象的石漠化遥感监测及过程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丽苹;基于MODIS数据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杨航;基于RS华蓥市岩溶地区石漠化信息提取与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谢攀;湖南省吉首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陈伟;石漠化治理背景下的农户生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9 马一琳;南宁市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10 池永宽;石漠化治理中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与示范[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8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2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