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华南南部早古生代碎屑岩系原型盆地及构造古地理演化

发布时间:2017-08-09 09:19

  本文关键词:华南南部早古生代碎屑岩系原型盆地及构造古地理演化


  更多相关文章: 华南陆块 下古生界 原型盆地 SHRIMP定年 构造古地理


【摘要】:1.通过对早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桂北地区下古生界原岩为陆源碎屑沉积岩,总体显示为较远岸泥质含量较高的还原环境下的产物。2.研究区的沉积相主要为浊流相和深海相,寒武纪清溪期为环境闭塞、水流不畅的深水斜坡相,边溪期沉积环境与清溪期基本相似,但已不存在闭塞的滞留环境。白洞组灰岩为浅海局限潮坪的沉积环境,黄隘组为浅海陆棚宁静的还原环境,升坪组为浅海到半深海环境。垂向上表现为深水斜坡-浅海局限台地-浅海陆棚的沉积演化过程。3.楼底塘组主要为火山碎屑质角砾岩和凝灰岩,根据岩相学分析,火山碎屑岩产生于盆地斜坡地带,受触发性地质作用后,快速搬运堆积而成。多个沉积旋回旋回说明可能有周期性的火山活动4.首次获得楼底塘组凝灰岩锆石年龄415±5Ma,与原定整合于寒武系和奥陶系之间的地层年龄有较大差异,分析该地层指示志留纪末的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有关,造成的区域地层整合假象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为沟谷地形,含火山碎屑杂砾岩或含砾粗砂岩、粗砂岩,呈微角度充填于寒武系顶部。5.对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剖面的综合分析显示:华南南部地区具备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地球化学剖面的分析表明:地层是来自太古宙上地壳的沉积岩再循环的产物,物源风化环境温暖湿润。早古生代地壳不断隆起,表现为周期性海退、沉积环境逐步变浅的特点;随着隆起物源区的扩大和地形高差加大,沉积补偿速度加快,逐步以砂岩相沉积。
【关键词】:华南陆块 下古生界 原型盆地 SHRIMP定年 构造古地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88.21;P53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引言9-14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9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9-11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11-12
  • 1.3.1 研究内容11-12
  • 1.3.2 技术路线12
  • 1.4 实际工作量12-14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4-19
  • 2.1 区域构造位置与构造区划14-15
  • 2.2 研究区地层15-17
  • 2.3 研究区岩浆岩17
  • 2.4 研究区构造17-19
  • 2.4.1 褶皱17-18
  • 2.4.2 断裂18-19
  • 第3章 早古生代地层序列及构造背景19-43
  • 3.1 寒武系层序及构造背景21-32
  • 3.1.1 寒武系层序21-23
  • 3.1.2 沉积环境分析23-25
  • 3.1.3 物源区分析25-31
  • 3.1.4 构造背景分析31-32
  • 3.2 下奥陶统层序及构造背景32-43
  • 3.2.1 白洞组地层32
  • 3.2.2 黄隘组地层32-34
  • 3.2.3 升坪组地层34
  • 3.2.4 沉积环境分析34-35
  • 3.2.5 物源区分析35-41
  • 3.2.6 构造背景分析41-43
  • 第4章 楼底塘组沉积环境及时代分析43-51
  • 4.1 地层层序43-44
  • 4.2 沉积环境分析44-46
  • 4.3 时代分析46-50
  • 4.3.1 采样层位46-47
  • 4.3.2 分析方法47
  • 4.3.3 分析结果47-50
  • 4.4 构造地层意义50-51
  • 第5章 地球化学剖面分析51-60
  • 5.1 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有效性51
  • 5.2 物源区母岩演化分析51-54
  • 5.3 沉积环境分析54-58
  • 5.3.1 古气候变化54
  • 5.3.2 古水深变化54-58
  • 5.4 古地理格局演化58-60
  • 第6章 结论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9
  • 附录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园;刘子藏;王湘君;李勇;王同;钱赓;肖敦清;蒲秀刚;袁淑琴;;沧东—南皮凹陷孔一上亚段原型盆地边界恢复[J];地质学刊;2013年01期

2 温志新;童晓光;张光亚;王兆明;杨树锋;陈汉林;宋成鹏;;全球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五大成盆期原型盆地的形成、改造及叠加过程[J];地学前缘;2014年03期

3 高渐珍;查干凹陷原型盆地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4期

4 温志新;童晓光;张光亚;王兆明;宋成鹏;;全球沉积盆地动态分类方法:从原型盆地及其叠加发展过程讨论[J];地学前缘;2012年01期

5 王二七;尹纪云;;川西南新生代构造作用以及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徐旭辉;塔里木古生代原型盆地分析的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03期

7 余诚;;东营凹陷沙四段原型盆地恢复[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1期

8 彭兆蒙;彭仕宓;吴智平;李伟;孔旭;;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及其演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张一伟,李京昌,金之钧,刘国臣;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年01期

10 熊保贤,陈文学,陈文礼,曹新焰;巴彦浩特原型盆地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英强;何登发;;四川白垩纪原型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2 赵文智;王新民;郭彦如;刘华清;白云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及其改造演化[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印峰;;中石炭至中三叠世下扬子被动大陆边缘原型盆地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8盆山耦合与资源环境效应及找矿突破分会场[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朝露;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2 周建国;济阳—昌潍坳陷早新生代原型盆地分析及构造热演化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何玉平;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原型盆地恢复[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龙龙;华南南部早古生代碎屑岩系原型盆地及构造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董琳琳;梵净山群洼溪组沉积地质特征与原型盆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钱赓;地震地层学在原型盆地分析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袁伟文;基于波动方程法的原型盆地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周海廷;哈密坳陷地层研究与原型盆地恢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边凤青;东营凹陷沙四段—孔店组剥蚀厚度与原型盆地的恢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郑浩;东营凹陷“红层”层系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格局[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白云风;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原型盆地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9 韩伟;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古生代[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44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44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8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