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弹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黏弹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孔黏弹 齐纳线性骨架 交错网格 高阶有限差分
【摘要】:随着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飞速发展,地震油气勘探的目标也逐渐向复杂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发展。人们发现,传统的储层识别技术渐渐难以满足储层流体识别的要求,地下储层,尤其是油气藏储层,经常在其孔隙中含有不同属性的流体,尽管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得到了长久的完善和发展,但人们也发现,以往建立的声学理论和弹性波理论都无法很合理地解释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过程中地震波被吸收、频散和衰减的现象。Gassman方程是孔隙介质理论的重要方程,Biot理论在Gassman方程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考虑了地下介质固相和流相的特征,给出了研究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基础理论。微观的Squirt喷射流动理论也从微观角度解释了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高频散和高衰减的现象,证明了微观的流体喷流机制是造成地震波高频散和高衰减的主要原因。而结合了Biot流动机制和Squirt喷流机制的BISQ模型,虽经过了长期的完善及简化,计算效率上得到了提高,模型计算公式也得到了简化,但仍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难以解决。一是模型模拟的衰减频带过高,严重限制了该模型和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二是地下介质会引起地震波波场变换的三种机制包括孔隙性、黏弹性、各向异性。传统的BISQ模型考虑了孔隙性和各向异性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地下介质黏弹性的特征考虑并不全面,极大的限制了理论的发展。本文充分考虑了地下介质粘弹性的特征,将广义齐纳线性体描述的介质黏弹性质理论引入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当中,建立了统一的黏弹各向异性孔隙介质模型。该黏弹骨架基于谱弛豫机制,正适用于时间域数值模拟。本文使用了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适用于时间域数值模拟的一阶速度应力方程进行了正演模拟,并使用记忆变量避免了黏弹骨架机制中的卷积运算。通过对比不同差分阶数的波场快照,寻找到了最适应该模型数值模拟的有限差分阶数。通过对完全弹性孔隙模型和黏弹孔隙介质模型模拟结果相关波场快照、地震合成记录的对比观察,可以清晰的看到快P波和横波在地震频带的衰减现象。
【关键词】:多孔黏弹 齐纳线性骨架 交错网格 高阶有限差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31.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10-12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12-14
- 第2章 孔隙介质基本理论14-29
- 2.1 Gassman理论14
- 2.2 Biot理论14-19
- 2.3 Squirt理论19-20
- 2.4 BISQ理论模型20-23
- 2.5 多孔黏弹相关理论23-29
- 第3章 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基本原理29-35
- 3.1 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基本原理29-30
- 3.2 空间 2L阶差分格式30
- 3.3 时间 2N阶差分格式30-31
- 3.4 震源、吸收边界条件及稳定条件31-33
- 3.5 多孔黏弹模型一阶速度-应力方程网格离散33-35
- 第4章 黏弹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35-45
- 4.1 黏弹孔隙介质一阶速度应力方程35
- 4.2 数值模拟35-45
- 4.2.1 单层模型数值模拟36-40
- 4.2.2 双层模型数值模拟40-4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参考文献47-53
- 作者简介53-54
- 攻读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书昊,杨慧珠;小生境遗传算法在孔隙介质反演中的应用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2 代智军;赵社戌;匡震邦;;波在双孔隙与单孔隙介质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J];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3 肖立志;于慧俊;刘化冰;李新;郭葆鑫;ANFEROVA S;ANFEROV V;;新型核磁共振孔隙介质分析仪的研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4 吴望一,陈立莲;高速渗流的二相驱替问题在溶洞裂缝-孔隙介质中的应用[J];力学学报;1981年06期
5 刘君兰;孔隙介质中磁热粘弹波的传播[J];数学物理学报;1984年04期
6 S.V.伊斯巴什;吴家虎;毛昶熙;;大孔隙介质中紊流的一些水动力学问题[J];水利水运科技情报;1973年S3期
7 李向维,李向约;饱水孔隙介质的质量耦合波动问题[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年04期
8 白东华,恽杰;气体在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渗流问题[J];应用数学学报;1990年01期
9 韩其玉,刘仲一;唐氏孔隙介质波动理论修正[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年03期
10 韩其玉,刘仲一;具有封闭孔隙的孔隙介质边界条件[J];石油物探;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其玉;刘仲一;;具有封闭孔隙的孔隙介质界面连续条件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刘仲一;韩其玉;;孔隙介质界面封闭孔隙量与声波反射透射关系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易良坤;席道瑛;张程远;田象燕;;唯象的孔隙介质波动理论[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关威;胡恒山;;流体-孔隙介质交界面的参数平均法处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韩其玉;牟永光;;孔隙介质声波模型边界条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孙晟;牛滨华;;线弹性各向同性组分孔隙介质模型的理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成家杰;肖立志;许巍;;利用核磁共振模拟结果评价孔隙介质的离散化表征[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余仕成;王克协;;孔隙介质地层含气饱和度对声测井曲线的影响[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9 胡恒山;王治;;孔隙介质中断层位错的等效体力[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周久光;张玉君;崔志文;吕伟国;王克协;;井外饱和孔隙介质中的爆炸点源激发的声电场[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琨;孔隙介质渗流基本方程的探索[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孙晟;组分孔隙介质模型及其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凌云;介观尺度孔隙介质地震波衰减特征与流体识别[D];吉林大学;2015年
4 邹冠贵;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及衰减特征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5 杨庆节;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生强;孔隙介质储层参数反演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关威;孔隙介质弹性波—电磁场耦合效应测井的波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黎水泉;弹脆塑性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0年
9 李学文;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渗流规律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泉滢;饱和孔隙介质中震电耦合波传播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孙盛彬;均质性对孔隙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赵永吉;柱状双层孔隙地层中声电效应测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高丽娜;含非均匀饱和孔隙层的层状介质中弹性波反射[D];吉林大学;2016年
5 高晗;黏弹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赵清华;油层中孔隙介质本构方程的建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曲文宇;理想孔隙介质超声蠕动以及超声波在其中的传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易平凡;孔隙介质的动力响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毛迪凡;孔隙介质渗流基本方程的改进[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10 贺鹏飞;双重孔隙介质中的体波以及自由表面上的反射[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7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5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