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08 00:03

  本文关键词:四川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理工大学》 2012年

四川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单莉莉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在简略地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前人研究概况之后,首先总结了四川威远穹窿区的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条件,区位条件和经济概况。其次探讨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地质背景,主要分为地层系统,地质构造,以及在穹窿背斜控制下的矿产资源。最后解析穹窿构造的形成和威远穹窿整体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威远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威远穹窿在地质构造上称为威远背斜,是在川中地区地层很平缓褶皱很微弱的背景下,一个近半球状突起的穹状背斜,在四川盆地是非常特殊的地质构造。 四川威远穹窿区景观资源属于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本文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威远穹窿地区单体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分类和特征,其中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的共划分出单面山、砂岩方山、层状地貌、溶蚀槽谷低山、峡谷景观、地质灾害地貌景观、典型矿床与采矿点景观、水体景观8个单体景观类型。并对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单体景观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成因分析,最后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同时,,对和地质遗迹景观共生的古寨文化资源,水利工程以及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旅游资源也进行了分类与评价。总体而言在威远穹窿地貌区内以穹隆地质构造为背景蕴藏了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两者交相辉映。 本文在分析穹窿景观特征和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威远穹隆景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模式,由于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具备典型性、稀缺性和极高的观赏性,从而体现出重要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和环境价值。由于对该景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研究不够,利用程度也较差,大部分景点处于未开发—半开发状态。因而在旅游业在起步期将投入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开发项目的建设,随着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旅游区内外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及项目的建成,旅游区的旅游产业迅猛增长,收益成本比将迅速提升。 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可深入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普内涵,以科普为主题进行产品设计和区域整合。开发与基础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相关的地质科普体验旅游项目,建立地质景观旅游产品和数字化威远穹隆景区管理模式,将威远穹窿旅游产品分为“穹窿古寨群旅游产品”、“穹窿山地生态旅游产品”、“穹窿乡村旅游产品”及“穹窿工业科普旅游产品”。最后提出了威远穹隆景观的保护性策略,文中提出采用分级方式进行保护培育,总体而言,威远穹窿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旅游资源特色,针对不同区域市场和不同客源层次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建立观光、度假等综合型生态低碳旅游产品体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9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玉;四川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建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李娴;殷继成;;四川峨边黑竹沟风景旅游区资源现状及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3 刘顺,罗志立,熊荣国,宋颖辉;从实验岩石变形过程探讨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刘顺;四川盆地威远背斜的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李娴;殷继成;李晓琴;张瑞英;;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景观价值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向芳,张锦泉,陈洪德;资阳地区震旦系充填白云石与古岩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7 苗雅杰,苗静;实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徐永昌,沈平,李玉成;中国最古老的气藏——四川威远震旦纪气藏[J];沉积学报;1989年04期

9 赵红梅,张文亮;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持续发展对策[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年03期

10 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骆颖;黑龙江省带岭旅游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设计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庄秀琴;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茂强;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宏贵;张晓锋;;旅游环境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阿坝科技;2010年01期

2 曾玉;四川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建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章尚正;余佳;;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提升——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春莲;;浅谈合肥市滨湖新城旅游规划[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

6 崔娜娜;周申立;;观光生态农业在留民营旅游景点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7 管兵中;卢松;;国内农业旅游研究述评[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8 王芳;;福建永安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与经济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3期

9 章筱蕾;;浅析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10 陈苹苹;;合肥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妍;宋传中;;浅议安徽省的生态旅游[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苏勤;;安徽省生态旅游区划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徐文彬;;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的思考[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4 章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环经济与大别山生态旅游开发[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辛鑫;赵文州;;浅析城市发展与生态旅游[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合作与发展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佰杰;;京郊生态旅游的问题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8 胡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仕龙;;生态旅游与南漳生态旅游发展研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Richard H.Worden;Simon H.Bottrell;;Thermochemical sulphate reduc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hydrogen sulphide and thiols(mercaptans) in Triassic carbonate reservoirs from the Sichuan Basin,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矿产资源与水资源)[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怀採;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9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永周;李子垭井田瓦斯赋存规律与突出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文伍;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雄;对我国旅游、体育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叶曼;安徽省黄山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与态势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许伟民;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谢大飞;大连金石滩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付艳;从《印象·刘三姐》透视品牌旅游产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兵;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邹德炜,朱江,查世新,蔡俊;关于农业地质背景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地质;2000年02期

2 蒋艳;对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沈茂英;攀西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意义及项目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4 王莉,杨钊,陆林;经营者/居民参与屯溪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意向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田至美;北京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段美和时序美[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刘顺,罗志立,熊荣国,宋颖辉;从实验岩石变形过程探讨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刘顺;四川盆地威远背斜的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滕彦国,倪师军,张成江;攀枝花地区昔格达组土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李娴;殷继成;李晓琴;张瑞英;;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景观价值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丽 王小梅;[N];贵州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建美;社区与旅游的整合研究——以昆明市团结乡龙潭村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长明;喀斯特旅游地的系统定位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丹丹;偏远地区乡土建筑风貌维护与社区旅游[D];湖南大学;2004年

4 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俊,杨俊义;四川诺水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2 李翠林;孙宝生;;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评价及整合开发[J];地球学报;2011年02期

3 段丽萍;西藏南部地区旅游资源特征[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年02期

4 王小群;沈军辉;崔杰;姚强;;西昌螺髻山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及开发建议[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2期

5 罗勇;许向宁;严伟;;冕宁县、喜德县彝海-小相岭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其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2期

6 严国泰;;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7 李芳;刘玲;李佳;徐涞;;四川筠连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保护开发建议[J];四川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8 徐柯健;范晓;;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9 曾艳华;彭世良;陈文光;;天门山地质遗迹景观特色及开发[J];国土资源导刊;2009年03期

10 余珍风;刘元鹏;;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J];资源与产业;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萍;田明中;;地质公园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尕玛多吉;[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2 杨文甫;[N];河南日报;2004年

3 记者郅振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4 顾迅建 丁蔚文;[N];新华日报;2003年

5 李铁英;[N];科技日报;2002年

6 姜建军;[N];科技日报;2002年

7 冯培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8 王永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9 花国红 刘平 练炼;[N];江西日报;2004年

10 记者尕玛多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娴;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珍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研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李刚;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孙秋华;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相关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河北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相关作者

>余珍风 >孙秋华

>李娴 >李刚

四川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四川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6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