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区中—晚奥陶世转折期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及其成因探讨
本文关键词:扬子地区中—晚奥陶世转折期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及其成因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扬子地区 中—晚奥陶世转折期 碳同位素漂移 MDICE GICE 热液活动
【摘要】:中—晚奥陶世转折期的两次全球性碳同位素正漂——Middle Darriwilian Inorganic Carbon Excursion(MDICE)和Guttenberg Inorganic Carbon Excursion(GICE)——在发生时间上与生物辐射、全球大规模海侵和地球磁极的倒转等重大地质事件,以及海水锶、氧、硫同位素的显著变化相吻合,说明它们可能受相同形成机制的控制。在报道了扬子地区陈家河剖面中—晚奥陶世界线附近的这两次碳同位素正漂事件,并与塔里木盆地进行对比之后发现,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的MDICE和GICE与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快速剧烈下降出现在同一层位,指示这两次碳同位素的正漂的形成可能和当时洋中脊热液活动的加剧有关。海底热液系统能够通过向海水中注入铁等生命必需元素,刺激海洋生物的繁盛,提高海洋的生产力和有机碳的埋藏,进一步引起了MDICE和GICE这两次碳同位素正漂。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扬子地区 中—晚奥陶世转折期 碳同位素漂移 MDICE GICE 热液活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34;41573010)~~
【分类号】:P597;P534.42
【正文快照】: 0引言中/晚奥陶世界线附近是地质历史时期非常独特的一个阶段,期间发生了诸如生物辐射、大规模海侵、地球磁极倒转等重大地质事件[1-4]。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构建出了地球“生命之树”的基本框架,而于中/晚奥陶世界线附近达到高峰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Great Ordovician Biod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维成;碳同位素分析的标定方法[J];核物理动态;1991年01期
2 卢双舫;李吉军;薛海涛;黄光玉;徐立恒;;碳同位素分馏模型比较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年07期
3 季东;关平;肖玉雄;廖永胜;;原油极性分离法及其对解释原油碳同位素特征的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4 王传远;车桂美;盛彦清;李延太;秦志江;;碳同位素在溢油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7期
5 王东良;马成华;李剑;李志生;张英;王义凤;李谨;;取样装置对天然气碳同位素检测结果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6 孙春叶;毛治超;;国产碳同位素标样的稳定性实验分析[J];科技风;2012年19期
7 冉敏;杨奇丽;张晓森;;中亚哈萨克斯坦西部过去~30000年以来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8 W.J.Stahl;李明喜;;烃类勘查中的碳同位素方法[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2年11期
9 程伟基;碳同位素与矿物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3期
10 林立青,陈宗义,万惠琴,徐爱萍,凌佑纯;菜园子菱铁矿床氢、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贵州地质;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传明;;华南埃迪卡拉纪碳同位素变化的古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云怒;翁承文;侯建平;;碳同位素浓缩演示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3 T.Yamaguchi;A.Ozawa;M.Chiba;R.Kanungo;T.Kato;K.Katori;K.Morimoto;T.Ohnishi;T.Suda;Y.Yamaguchi;A.Yoshida;K.Yoshida;H.Toki;N.Nakajima;I.Tanihata;;丰中子碳同位素反应碎片纵向动量分布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杜丽;曹春辉;王广;徐义;;特定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系统中的氧化反应装置的研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5 关平;王玉斌;;四川西部沉积物中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及其环境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廖永胜;李钜源;李祥臣;卫英杰;王宝山;曹智;陶军明;;生化模拟和高温合成模拟生成烃气的碳同位素分馏探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李钜源;卫英杰;李祥臣;王宝山;曹智;;原油及岩石可溶有机质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李海涛;吴沿友;;基于碳同位素分馏基础上的微藻碳汇能力估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曹长群;王伟;沈树忠;郑全锋;;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不同沉积相区的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和地质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把立强;李广友;;凝析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及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通讯员 江其勤 把立强;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新方法问世[N];中国石油报;2005年
2 华义;史前“蘑菇”高达6米以上,有科学家认为是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王文;地球正处于千年来飓风高发期[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4 记者 董映璧;地球3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N];科技日报;2007年
5 记者 顾钢;区分生态奶和普通奶有新法[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2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3 帅燕华;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与地质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超;过去11.5ka以来的北疆阿勒泰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曹群;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及其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涂s,
本文编号:677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7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