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分级加载蠕变的能量耗散与变形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岩石分级加载蠕变的能量耗散与变形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岩石蠕变 塑性应变能 耗散能 变形模量 应变差 曲线拟合
【摘要】:通过对岩石加载 蠕变 卸载的能量转换与变形机制分析,利用RLW 2000型岩石三轴流变仪,对2组岩石进行单轴分级加载蠕变试验,分析岩石不同应变差值下能量的耗散过程,确定岩石不同加载水平(或循环次数)与变形模量的关系,研究加载蠕变与应力卸载的曲线路径。结果表明:岩石分级加载蠕变的能量转换可分为加载应变与蠕变应变2个部分,随着每一级载荷作用下应变差的增加,岩石塑性应变能与耗散能呈非线性增加趋势,且塑性应变能曲线与耗散能曲线的开口、应变差及岩石损耗能量也越大;在相同加载水平下,岩石塑性应变能大于耗散能,且应变差与塑性应变能、耗散能的关系可分别用二次多项式、乘幂函数进行描述;岩石变形模量随着加载水平(或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表现为先突然增加较大到缓慢增加至趋于相对平缓,相同加载水平(或循环次数)下,高强度岩石变形模量大于低强度岩石变形模量;岩石加载蠕变应变与卸载应力松弛均随加载水平的提高而增大,相同加载水平下,高强度岩石蠕变应变小于低强度岩石蠕变应变,但高强度岩石应力松弛大于低强度岩石应力松弛,高强度岩石加载曲线穿越上一级载荷卸载后的应力松弛区,而低强度岩石加载曲线则穿越上一级加载水平后的蠕变应变区。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煤炭安全生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石蠕变 塑性应变能 耗散能 变形模量 应变差 曲线拟合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078)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B440001) 河南省焦作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51021103453)~~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51174078),Key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 Henan Province EducationDepartment(Grant No.14B440001)and Key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 Jiaozuo City,He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在胜;;岩石变形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岩石变形动力学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2 王方正;试论现代岩石学的学术思想[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3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成就与趋势[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4 刘听成;矿山岩石机械性研究之现状及主要方法简介[J];北京矿业学院学报;1957年01期
5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6 余尚江;李玮;董云鹏;杨源祯;刘稳航;;岩石变形研究方法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3期
7 马金宝;张毅;马向前;;岩石(体)应力扩容试验及本构进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8 贺智慧;;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J];山西焦煤科技;2012年07期
9 刘钧;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组分析岩石变形破坏的数值方法[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10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3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6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7 李勇成;地下水封油库岩石变形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赖勇;岩石(体)宏细观复合损伤理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刘冬桥;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及变形破坏过程的混沌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10 蒋海昆;典型断层组合及不同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翟小洁;岩石在单轴受荷条件下的超声波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丁海洋;岩石动态响应特性与爆破破碎效率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志雄;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群龙;水对岩石受力红外辐射影响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林峰;岩石峰后扩容特性的加卸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苏俊青;冲击荷载下岩石切削破碎能量耗散特征分析[D];燕山大学;2014年
9 李占海;动态扰动触发高静应力岩石发生破裂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刘楠;岩石冻融力学实验及水热力耦合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6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8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