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二区西储层研究及过渡带未开发区布井方案优选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石油大学》 2013年
南二区西储层研究及过渡带未开发区布井方案优选
周宾
【摘要】:大庆长垣经过多年开发,油田渐渐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由于储层非均质等因素造成剩余油高度零散分布,预测难度越来越大,剩余可采储量有效开发越来越难,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可持续开发。本次研究是为进一步开采过渡带未开发区块可动剩余油,深入认识研究区域的构造和储层特征,通过定性与定量地描述构造、储层、流体,为油藏数值模拟以及开发部署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直观的认识油藏动态规律,为解决高含水后期储层剩余油开发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本论文以萨南油田南二区西过渡带未开发区块为研究区域背景,以井震联合思想为基础,开展以下研究:①井震联合精细地震解释:在全区进行钻井—测井—地震联合统层,实现点-线-面-空间五次实践、认识,,以使得地震解释层位更加可靠。断层解释主要以井上断点为依据,同时联合相干体、方位角属性和倾角属性等多种技术手段逐级识别,保证所识别的断层具有较大的可靠性。②储层重构反演预测:针对研究区域的沉积背景以及砂岩的分布特点,采用基于频率补偿的重构反演,以预测井间砂体的展布规律、接触关系和连通性。③井震联合沉积微相研究:主要以沉积学原理为基础,通过分析岩性及其电响应特征,并对比曲线韵律和旋回性,定量地描述井点沉积微相的特征,同时结合地震反演与地震相成果,完成沉积相研究。④三维地质建模:主要根据地质建模的基本原理,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动态数据,建立反映地质特征三维变化与分布的数字化模型。⑤水驱数值模拟研究:根据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地质储量、含水率、产液量、剩余油分布的历史拟合,设计布井方案,并根据各自预测的开发指标及经济原则,选取最优布井方案。 研究表明:在储层研究上,层位标定精细到单期河道沉积单元,实现了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的研究;针对过渡带地区测井资料少,应用三维地震数据对构造、厚度进行约束,并与测井资料、沉积相带图相结合,建立了南二区西部过渡带地质模型;并通过历史拟合得到各项开发参数,通过上述研究确定最优布井方案,从而为解决高含水后期储层剩余油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E323;P6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章;熊琦华;宋杰英;;测井资料标准化及应用效果[J];测井技术;1993年06期
2 李瑞,候哲国,李能根;测井-井旁地震道约束反演合成记录[J];测井技术;1997年01期
3 李勤英,阎育英,赵爱武;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1年01期
4 谢丛姣,刘明生,杨俊红;微构造与油气聚集关系初探[J];断块油气田;2001年04期
5 夏冰;;地震新技术在低级序断层识别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7年02期
6 雷海飞;魏三妹;徐小涛;付小锋;杨飞;;精细构造解释在双龙地区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8年04期
7 陈建阳,于兴河,张志杰,李胜利,毛志刚;储层地质建模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3期
8 吕晓光,马福士,张永臻;对大庆油田储层微型构造的初步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4年02期
9 于开春,张世峰,张文志;相控条件下剩余油的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张绍臣;李臣;贾培宜;胥伟;;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彬;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王代流;渤海湾盆地孤岛油田储层构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李占东;肇源—太平川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精细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永章;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浅层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2 舒方春;聚驱后泡沫复合驱油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3 李娟;基于三维纹理映射的地震数据可视化及立体显示方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4 席春艳;三维地震数据断层检测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5 齐林;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构造及储层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6 徐浩;喇嘛甸油田气层厚度解释标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7 张辉;喇嘛甸油田北西块断层边部剩余油潜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伯林;;地震属性分析在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2007年01期
2 侯贵廷,王文明,杨默涵;砂体非线性分布的定量研究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邹海峰,徐学纯,高福红,刘立;黄骅凹陷中区和南区古地温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斌;王璞珺;丁日新;许中杰;;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定量储层地质模型及其精细描述[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贾建亮;刘招君;陈永成;方石;闫磊;孙平昌;;测井-地震多属性密度曲线重构反演技术及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张婷;徐守余;;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研究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7 王天琦,施泽进,刘全新;四川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储层综合描述[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尹艳树;吴胜和;秦志勇;;目标层次建模预测水下扇储层微相分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张云献;沈忠民;刘海燕;;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藏地球化学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王权锋;王元君;;宽带约束地震反演在兰尕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志亮;姚亚明;崔树军;周继军;陈建军;;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2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飏;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3 林承焰;高建;杨斌;王贺林;王建富;;滩海地区油藏评价方法及应用实例[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集)[C];2005年
4 马美媛;盛蔚;叶丛英;王文强;;平湖油气田放二断块平湖组气藏三维地质建模[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范廷恩;胡光义;王晖;古莉;;井震结合储层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阎建国;;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地震相分析方法及储层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张婉;刘英会;朱卫平;;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致密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武银婷;刘伊克;常旭;;含有衰减和波散效应的VSP记录[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红娟;张向鹏;汶小刚;;灰色关联分析在地震属性优化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杨荣华;牛瑞芳;曹轶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及TSP203系统的应用探讨[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银;济阳坳陷第三系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海清;[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海清;柴达木盆地柴西南三维区岩性地层圈闭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夏国朝;枣园复杂断块低流度油藏特征及稳产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王胜利;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玉梅;朝阳沟油田朝5北井区裂缝性储层建模与剩余油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杨敏芳;潮水盆地侏罗纪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雷克辉;下刚果盆地HauterA区块储层信息挖掘及勘探目标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曾忠玉;冀中坳陷蠡县斜坡北段沙河街组储层分布与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卢时林;辽河油田锦607区块储层精细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兴;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其在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永东;港东开发区储层地质特征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王子;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朱琳;浅剖资料高精度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马学萍;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蔡青梅;晋县凹陷赵县背斜滚动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高仁安;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构造特征与圈闭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赵玉;延庆断陷盆地地层精细解释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文军;水平井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于洋;基于地震正演及属性技术精细识别煤田小构造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刚义;韩立国;张丽华;潘保芝;;子波整形提高合成地震记录质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1期
2 郑荣才,吴朝容,叶茂才;浅谈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思路[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黄文芬,王允诚,王建勇,张伟伟,陈德坡;用灰聚类方法定量分析剩余油潜力大小[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杨华,田景春,夏青松,倪新锋,张翔,聂永生,窦伟坦,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短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与储层物性变化模式关系研究——以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窦伟坦,田景春,徐小蓉,朱平,夏青松,倪新锋,张翔,聂永生,杨华,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成岩相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胡先莉;薛东剑;;序贯模拟方法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7 付国民;董冬;王锋;董满仓;;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张培军,戴宗,杨锦林;非均质油藏数值模拟的网络自动剖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S1期
9 郭令智,马瑞士,施央申,卢华复,朱文斌,张庆龙,舒良树,贾东;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弧后盆地的分类和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10 曾允孚,覃建雄;沉积学发展现状与前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二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在煤矿采区解释小断层和陷落柱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2 岳晓军;计算机三维视景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大为;虚拟现实的双视场显示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4 张洁;基于纹理映射真实感图形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永;煤矿采区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艾颖;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内部薄夹层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7 刘亚淼;基于能量的地震属性提取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高远;三维地震数据场的体绘制和混合绘制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朝东;蒋伟祥;崔伟;;定向对接井技术在金坛盐矿的应用[J];安徽地质;2008年04期
2 高宝善;SPWLA举办用三维可视与模拟技术进行钻井布井及地层评价专题会[J];测井技术;2001年02期
3 刘月田;周飞;张赟新;;特低丰度油层沉积相分布对水平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2期
4 曹中华;郭冰涛;曹志峰;;水文部门进行地下水监测工作必要性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年02期
5 刘仲宣;夏绍文;;川西南地区二叠系阳新统有效裂缝分布规律与布井方法探讨[J];天然气工业;1991年03期
6 李传江;;榆树林油田地震资料应用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廖资生;基岩裂隙水水井的布置原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1年02期
8 Т.В.Белоконв,史斗;深部含油气性问题[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9年06期
9 胡效先;;宁钢补充水源地近河干扰布井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1992年04期
10 王小岗;;Non-axisymmetrical vibration of elastic circular plate on layer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aturated ground[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明;巢海燕;聂志宏;;煤层气直井开发概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青;周学志;陈响亮;;地能利用布井模式热交互性影响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玉祥;刘雷;费洪涛;刘敏;;杏北过渡带外扩钻井开发技术[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张风军;黄隆基;王光海;石玉江;;地震剖面控制下的测井资料的外推和内插[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张树林;;三维地震资料在LD27-2油田早期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守群;王昆;;云南临沧严重干旱区地下找水探索——云南省临沧市抗旱找水打井体会[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何克文;;关于深圳地铁降排水工程设计问题的一些想法[A];全国第六次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乔秀云;万传彪;;松辽盆地西部晚白垩世嫩江组三段孢粉组合[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高本成;于金萍;张淑云;崔海清;;不规则井网水平井配注量的确定[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尹中山;肖建新;汪威;;DCMT-3井排采现状及四川煤层气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治成;[N];中国石化报;2003年
2 杨文礼 石明;[N];中国矿业报;2004年
3 杨文礼 通讯员 石明;[N];中国石油报;2004年
4 记者 罗会江 通讯员 唐小玲 喻秦军;[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记者 王正端;[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朱晓 通讯员 赵鹏 汪淑莲;[N];阿克苏日报;2006年
7 特约记者 史文光 记者 杨文礼;[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罗添光;[N];自贡日报;2007年
9 记者 汪亚萍 通讯员 赵妍妍;[N];中国石油报;2009年
10 李成 万晓红 罗林;[N];中国矿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房宝财;应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对已开发老油藏精细描述——以大庆葡南油田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赵春森;水平井与直井整体开发渗流理论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功;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布井条件下水平井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孙子钧;影响减压井效果的因素研究和布井原则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安瑶;粒子群算法在油田布井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4 刘成林;多变量插值方法在油田开发方案和布井方案优化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5 王丽华;地下岩土蓄能动态控制及其热变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响亮;抽灌井群热交互性及其布控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于金萍;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布井不规则井网水井配注量的确定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8 闫燕;多源地下传热过程模拟计算及其温变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芳;低渗油藏多井型井网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赵新法;海26块直井—水平井组合注水采油技术[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0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