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贵州大方地区构造样式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1 00:28

  本文关键词:贵州大方地区构造样式及其成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大方地区 联合-复合构造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机制


【摘要】:大方地区处于黔北台隆西部,区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构造变形较为复杂,构造样式十分丰富,是川黔地区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区域。前辈地质学家对川黔地区地质构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及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发现,针对大方地区的构造样式尚需进一步展开详实地研究。本文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基础上,充分结合构造联合-复合理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资料整理分析,从构造几何形态、构造组合特征、构造联合-复合特征、区域构造应力等方面分析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变形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该地区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通过研究该地区构造特征,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与邻区相比较,大方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区域上属大方-黔西弱变形地块。区内主要有两种构造成分—北北东向构造和北东东向构造,并发育规模大小不等的穹窿背斜和构造盆地。(2)研究区可分为北部北北东向构造区(Ⅰ)和南部北东东向构造区(Ⅱ),区域上属于川黔北北东或北东东向构造带的一部分。褶皱大多舒缓开阔、走向逆断层发育,由北往南总体呈纵排左行雁列状。同时,北东东向构造区(Ⅱ)构造变形相比北北东向构造区(Ⅰ)强,区内以构造线斜交的北东东向正断层和左行平移断层以及间夹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3)该区褶皱组合以雁行式褶皱、平行褶皱为主,断层组合具叠瓦状逆冲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楔冲式断层等,反映了该区构造变形以侏罗山式构造变形为主,属薄皮构造范畴。(4)该地区构造变动以构造复合作用为主,现今的北北东-北东东构造格局是在燕山中期南北向构造挤压形成的近东西向构造带基础上,经历燕山末期及喜马拉雅期水平挤压兼左行直扭作用构造复合叠加的结果。同时,邻区见有燕山末期东西向水平挤压与黔中隆起地块间局部南北向挤压联合作用形成的联合构造。(5)该地区构造样式的形成与四方面作用机制有关。一是该地区构造变形等受到区域构造背景的影响;二是该地区受到燕山期与喜山期不同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三是后期对前期构造复合叠加改造作用,形成跨褶型、限褶型、弯褶型等叠加褶皱;四是该区广泛发育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强弱相间的岩层,褶皱形成机制以弯滑褶皱作用为主。(6)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南华纪至侏罗纪时期,以升降运动为主;燕山晚期至喜山期,以水平挤压运动为主。其中,燕山中期,即晚侏罗世之后,以南-北向水平挤压为主;燕山末期及喜马拉雅期,以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兼左行扭动应力特征。经此次构造运动后,现今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本次研究基本划分了该区构造特征类别,厘清了地质构造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构造样式形成成因及区域构造应力特征。研究成果查明了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局,总结了该区构造联合复合构造特征及形成成因,分析了其构造变形时期,取得了对大方地区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的新认识。该成果填补大方地区地质构造联合-复合特征的研究空白,对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大方地区 联合-复合构造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9
  • 1.2 研究现状与评价9-11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1-13
  • 1.3.1 研究内容11-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4 工作量情况13-14
  • 第2章 地质概况14-26
  • 2.1 区域地质背景14-15
  • 2.2 研究区岩石地层15-21
  • 2.3 研究区大地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21-26
  • 2.3.1 大地构造位置21-23
  • 2.3.2 构造层划分23-24
  • 2.3.3 构造运动特征24-26
  • 第3章 研究区构造特征26-57
  • 3.1 研究区构造概况27-42
  • 3.1.1 褶皱27-36
  • 3.1.2 断层36-42
  • 3.2 构造组合样式分析42-48
  • 3.2.1 褶皱组合型式42-45
  • 3.2.2 断层组合样式45-48
  • 3.3 大方地区构造联合复合分析48-57
  • 3.3.1 联合构造分析48-53
  • 3.3.2 复合构造分析53-57
  • 第4章 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分析57-60
  • 4.1 区域构造背景的控制作用57-58
  • 4.2 构造变形时期及作用方式58
  • 4.3 后期对前期构造的叠加和改造58-59
  • 4.4 岩石能干性差异对构造变形的影响59-60
  • 结论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坤光;李学刚;戴传固;张慧;周琦;;黔东南隔槽式褶皱成因分析[J];地学前缘;2012年05期

2 王津津;胡煜昭;张桂权;李伟;;黔西南中部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卡林型金矿的地震勘探证据[J];地质与勘探;2011年03期

3 邓新;杨坤光;刘彦良;佘振兵;;黔中隆起性质及其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10年03期

4 张荣强;周雁;汪新伟;李双建;李松;;贵州西南部威-紫-罗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2期

5 陈学敏;;论贵州西部扭动构造[J];贵州地质;2009年01期

6 董树文;张岳桥;陈宣华;龙长兴;王涛;杨振宇;胡健民;;晚侏罗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变形特征[J];地球学报;2008年03期

7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杨振宇;季强;王涛;胡建民;陈宣华;;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J];地质学报;2007年11期

8 牛新生;冯常茂;刘进;;黔中隆起的形成时间及形成机制探讨[J];海相油气地质;2007年02期

9 王尚彦;张慧;王天华;王纯厚;彭成龙;胡仁发;陈明华;石磊;;黔西水城—紫云地区晚古生代裂陷槽盆充填和演化[J];地质通报;2006年03期

10 吴德超,刘家铎,刘显凡,阳正熙,张成江,李佑国;黔西南地区叠加褶皱及其对金矿成矿的意义[J];地质与勘探;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709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09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