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地区温公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指示
本文关键词:南岭地区温公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指示
更多相关文章: 温公A型花岗岩 南岭构造带 锆石U-Pb年代学 Sr-Nd-Hf同位素 岩石学
【摘要】:南岭构造带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是研究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理想地区.温公岩体位于广东省梅州兴宁地区的南岭构造带东段.该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定年结果为196.9±4.4Ma,具A型花岗岩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如富硅(69.22%~76.33%)、高Zr+Nb+Ce+Y含量、高FeO_t/MgO和10 000×Ga/Al比值、亏损高场强元素和Eu负异常明显等.样品具高钾低镁、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特征,其K_2O含量为3.81%~4.43%,MgO为0.20%~0.82%,A/CNK比值为0.95~1.10,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样品具相对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其ε_(Nd)(t)为-2.7~-0.5,ε_(Hf)(t)为+2.1~+7.7.传统观点认为华南地区缺少205~180Ma的岩浆记录,而本文温公岩体的精确定年结果说明华南东南部地区存在早侏罗世(~197Ma)岩浆活动.结合区域相关地质资料,我们认为温公岩体形成于陆内伸展的构造背景,主要是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在成岩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197Ma的温公A型花岗岩体是目前华南东南部燕山期识别出的最老A型花岗岩体,结合区域内196~156Ma的A型花岗岩的特征,指示华南东南部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限应晚于早侏罗世.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温公A型花岗岩 南岭构造带 锆石U-Pb年代学 Sr-Nd-Hf同位素 岩石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4CB440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372198,41402165) 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事业费
【分类号】:P587
【正文快照】: 0 引言华南陆块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缘(张克信等,2015),经历了Columbia/Nuna超大陆、Rodinia超大陆、Gondwana大陆、Pangea超大陆聚合等多期构造运动(范蔚茗等,2003),发育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其中中生代的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在华南陆块东南区域分布有大量中生代I型和S型花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克信;潘桂棠;何卫红;肖庆辉;徐亚东;张智勇;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李锦轶;赵小明;邢光福;王永和;尹福光;郝国杰;张长捷;张进;龚一鸣;;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2 陈国雄;刘天佑;孙劲松;欧洋;刘双;;南岭成矿带多尺度重力场及深部构造特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征稿简则[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3 舒良树;;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地质通报;2012年07期
4 李万友;马昌前;刘园园;Paul T.ROBINSON;;浙江印支期铝质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2期
5 Paul T. ROBINSON;;Discovery of the Indosinian aluminum A-type granite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2年01期
6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framework of Qitianling granite batholith, middle part of Nanling Range, South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9年09期
7 余心起;狄永军;吴淦国;张达;郑勇;代堰锫;;粤北存在早侏罗世的岩浆活动——来自霞岚杂岩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8 徐先兵;张岳桥;贾东;舒良树;王瑞瑞;;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J];中国地质;2009年03期
9 张岳桥;徐先兵;贾东;舒良树;;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J];地学前缘;2009年01期
10 ;In situ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U-Pb and Lu-Hf isotopes in zircon and baddeleyit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来利;胡召齐;朱强;黄德志;王德恩;;皖浙赣相邻区晚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地学前缘;2016年04期
2 丁建华;范建福;阴江宁;刘亚玲;;武夷山Cu-Pb-Zn多金属成矿带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J];地质学报;2016年07期
3 蔡明海;张文兵;彭振安;刘虎;郭腾飞;谭泽模;唐龙飞;;湘南荷花坪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年代研究[J];岩石学报;2016年07期
4 王加恩;王振;刘远栋;梁河;;浙西建德群劳村组火山岩地质时代及构造环境研究[J];地层学杂志;2016年03期
5 Zuomin Zhou;Changqian Ma;Caifu Xie;Lianxun Wang;Yuanyuan Liu;Wei Liu;;Genesis of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from Fengshun Complex: Implications to Tectonic Evolutions of South Chin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6年03期
6 王福;杨彪;田立柱;李建芬;商志文;陈永胜;姜兴钰;杨吉龙;王宏;;开放潮坪地区~(210)Pb_(exc)测年CIC和CRS计算模式的选择[J];地球科学;2016年06期
7 彭松柏;刘松峰;林木森;吴长峰;韩庆森;;华夏早古生代俯冲作用(Ⅱ):大爽高镁-镁质安山岩新证据[J];地球科学;2016年06期
8 王晓先;张进江;王佳敏;;北喜马拉雅佩枯花岗岩年代学、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6年06期
9 汤谨晖;娄峰;甘炳艳;黄文生;;粤东北仁差盆地早侏罗世花岗岩基底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6年06期
10 黄长煌;;福建东山变质岩LA-ICP-M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旌;徐亚东;安显银;孔令耀;罗亮;张克信;;冈底斯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2 韦一;张宗言;何卫红;吴年文;杨兵;;上扬子地区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3 骆满生;卢隆桥;贾建;王盛栋;徐亚东;何卫红;;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4 柳坤峰;王永和;姜高磊;张思敏;张克信;;西昆仑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5 宋博文;徐亚东;梁银平;江尚松;骆满生;季军良;韩芳;韦一;徐增连;姜高磊;;中国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6 张克信;何卫红;徐亚东;骆满生;宋博文;张智勇;潘桂棠;王永和;赵小明;邢光福;;沉积大地构造相划分与鉴别[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7 张宗言;何卫红;韦一;柯学;骆满生;;下扬子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8 何卫红;唐婷婷;乐明亮;邓晋福;潘桂棠;邢光福;骆满生;徐亚东;韦一;张宗言;肖异凡;张克信;;华南南华纪一二叠纪沉积大地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9 姜高磊;张思敏;柳坤峰;张克信;;祁连-柴达木-东昆仑新元古-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10 唐婷婷;何卫红;王成刚;纪星星;郝奕玮;邹亚锐;;武夷-云开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岳男;康永尚;岳来群;魏彦志;齐雪峰;马素敏;;东亚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构造域划分[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3期
2 李文渊;张照伟;高永宝;谭文娟;姜寒冰;郭周平;;秦祁昆造山带重要成矿事件与构造响应[J];中国地质;2011年05期
3 燕守勋,蔺启忠,黄晓霞,王志刚,,孟宪刚;谈调整构造逑[J];地质科学;1997年02期
4 芮柏,李家彪;中国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7年01期
5 钟康惠,刘肇昌,舒良树,李凡友,施央申;云南永胜宝坪滑覆构造聚矿[J];矿床地质;2003年03期
6 王五力;郭胜哲;;中国东北古亚洲与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与转换[J];地质与资源;2012年01期
7 李荣社;计文化;何世平;刘银;张海迪;;中国西部古亚洲与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划分问题讨论[J];新疆地质;2011年03期
8 周庆德,张湖;江西铁砂街地区变质构造初步研究[J];江西地质;1995年04期
9 雷新民;聚矿构造及其控矿特征——祝贺《矿产与地质》双月刊发行[J];矿产与地质;1991年01期
10 刘增乾;刘宝田;郑海翔;姜春发;;对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再认识[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春发;朱松年;;构造迁移论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5)[C];1992年
2 芮柏;李家彪;;中国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初探[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5)[C];1987年
3 刘增乾;刘宝田;郑海翔;姜春发;;对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再认识[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C];1983年
4 刘池阳;杨兴科;王定一;任战利;陈赫;;羌塘旋回——青藏构造域形成演化的新模式[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许志琴;张巧大;赵民;;郯庐断裂中段古裂谷的基本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4)[C];1982年
6 齐有强;胡瑞忠;刘q
本文编号:732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3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