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观音~大塔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

发布时间:2017-08-26 11:12

  本文关键词:观音~大塔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观音~大塔场构造 须家河组 储层特征 储层分布


【摘要】:观音场~大塔场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开发比较早,但与四川盆地内相邻的合川、河包场、安岳等构造相比,勘探开发程度是很低的,然而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气显示比较好,预示着该区域须家河组拥有巨大油气勘探开发价值。本次论文以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主要进行了观音场~大塔场地区地层对比、沉积相类型及展布、储层基本特征等几个方面细致的工作,重点搞清该区须家河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主要储集类型和储层分类以及分布规律,优选划分出本区须家河组的有利勘探层系和区带。通过分析发现观音场~大塔场地区须家河组各段地层分布稳定,横向上地层具有较好可比性,为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是最有利的沉积微相,储层具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局部发育高孔渗段,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隙是储层最主要的储集空间,整体上须家河组以孔隙型储集层为主,纵向上表现为多套砂体重叠,横向上广泛出现,且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综合确定观音~大塔场地区须家河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是5.0%,渗透率下限为0.1×10.3μm2。观音场~大塔场构造须家河组以Ⅲ、Ⅳ类储层最常见,须四段略优于须六段。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主要集中在工区北部观音场和麻柳场地区,可针对性进行进一步专题储层研究,以指导下一步勘探开发。
【关键词】:观音~大塔场构造 须家河组 储层特征 储层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1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7
  • 1.2 研究现状7-9
  • 1.3 主要研究内容9
  • 1.3.1 地层划分对比9
  • 1.3.2 沉积相类型及展布9
  • 1.3.3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9
  • 1.3.4 储层类型及其分布9
  • 1.4 技术思路及技术路线9-10
  • 1.5 完成工作量10-11
  • 第2章 工区概况11-17
  • 2.1 工区位置11
  • 2.2 油气钻探11-17
  • 第3章 地层特征17-25
  • 3.1 地层划分17
  • 3.2 地层分布特征17-25
  • 3.2.1 须一段(T_3x~1)20-21
  • 3.2.2 须二段(T_3x~2)21-22
  • 3.2.3 须三段(T_3x~3)22
  • 3.2.4 须四段(T_3x~4)22
  • 3.2.5 须五段(T_3x~5)22-23
  • 3.2.6 须六~1亚段(T_3x~6_1)23-24
  • 3.2.7 须六~2亚段(T_3x~6_2)24
  • 3.2.8 须六~3亚段(T_3x~6_3)24-25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25-38
  • 4.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25-30
  • 4.1.1 沉积相类型25
  • 4.1.2 沉积微相特征25-29
  • 4.1.3 沉积相模式29-30
  • 4.2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30-38
  • 4.2.1 砂体分布特征30-35
  • 4.2.2 沉积展布及其演化35-38
  • 第5章 储层特征38-57
  • 5.1 储层基本特征38-47
  • 5.1.1 岩石学特征38-40
  • 5.1.2 物性特征40-47
  • 5.2 储集空间类型与孔喉结构特征47-51
  • 5.2.1 储集空间类型47-49
  • 5.2.2 孔隙结构特征49-51
  • 5.3 储层非均质性与储集类型51-57
  • 5.3.1 层内非均质性52
  • 5.3.2 平面非均质性52-53
  • 5.3.3 层间非均质性53-54
  • 5.3.4 微观非均质性54-55
  • 5.3.5 储集类型55-57
  • 第6章 储层测井资料解释57-80
  • 6.1 测井资料预处理57-59
  • 6.1.1 平滑滤波处理57
  • 6.1.2 环境校正57
  • 6.1.3 岩心测井刻度57-59
  • 6.2 储层测井资料解释59-80
  • 6.2.1 测井解释模型59-72
  • 6.2.2 解释结果与模型精度验证72-76
  • 6.2.3 储层流体性质的判识76-80
  • 第7章 储层分类及其分布80-90
  • 7.1 储层物性下限80-84
  • 7.1.1 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80-81
  • 7.1.2 含油产状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81-82
  • 7.1.3 经验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82-84
  • 7.2 储层分类84-85
  • 7.3 储层分布特征85-90
  • 7.3.1 须四段储层分布特征85-86
  • 7.3.2 须六~1亚段储层分布特征86-90
  • 第8章 结论90-91
  • 致谢91-92
  • 参考文献92-9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猛;樊新胜;孟军;陈丽霞;单代伟;徐彤;;四川须家河组地层特性及其与牙齿接触的仿真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2007年12期

2 苟宗海;;四川彭州市白鹿乡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特征[J];岩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3 苟宗海;四川彭州市白鹿乡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特征[J];岩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4 陈国民;刘全稳;徐剑良;胡海涛;张学才;;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赋存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6年01期

5 肖芝华;谢增业;李志生;马成华;;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J];地球化学;2008年03期

6 蒋裕强;葛忠伟;沈昭国;;五宝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构造-沉积体系[J];天然气技术;2009年01期

7 马晋文;尹太举;易小会;刘忠保;施振生;连丽霞;;须家河组多物源的沉积物理模型设计[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5期

8 勾宗海;四川天全芦山宝兴地区须家河组地层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6年04期

9 李让彬;邹玉涛;段金宝;汪建辉;邓剑;;綦江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4年03期

10 张鼐;田作基;吴胜华;毛光剑;脱奇;刘建宪;;川西须家河组储层成岩演化[J];岩石学报;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世伟;张廷山;王顺玉;陈晓慧;姜照勇;董同武;;赤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含气性初探[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徐明华;刘定锦;朱敏;张华军;蒙杉;;三维纵波裂缝检测技术预测川西南部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姜在兴;;四川盆地西部三叠系须家河组须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高晓辉;陶士振;李伟;杨家静;;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地质特征与控制因素[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高晓辉;陶士振;;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四川盆地大川中合川—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成果[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7 公言杰;邹才能;陶士振;;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连续型”大气区形成、分布与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陆廷清;黄勇;;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段沉积环境分析[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长林;桑宇;冉立;彭均亮;;四川盆地安岳须家河组储层岩石力学与地应力评价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10 苏时才;陈杨;牟必鑫;;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页岩气资源评价与选区[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家盆;须家河组研究取得丰富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周泽山;西南油气田须家河组——山川细流汇巨流[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记者 周泽山;须家河组储层成为四川天然气勘探新领域[N];中国石油报;2006年

4 记者周泽山;须家河组规模效益开发瓜熟蒂落[N];中国石油报;2012年

5 记者 周泽山;四川油气田“聚焦”须家河组储层[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张学斌 帅利成;川东北须家河组首获工业气流[N];中国石化报;2006年

7 记者 周泽山邋特约记者 李宽宇;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开发见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周泽山 通讯员 李宽宇;广安气田须家河组气藏试采初判潜力较大[N];中国石油报;2007年

9 李晖 陈介骄;加砂压裂在须家河组气藏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5年

10 周泽山 记者 杨晓;新“气王”勘探快马加鞭[N];四川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娜;蜀南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刚;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物质分布规律与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林世国;川西北部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肖玲;川南须家河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测井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华启;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7 尚长健;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流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D];浙江大学;2013年

8 盘昌林;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艳芳;川中龙女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预测及流体检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英娇;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雨晴;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黄静;川西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五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梅华平;川东北普光地区须家河组—千佛崖组沉积体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陈开研;普光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郝强;川南地区须家河组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罗乃菲;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晓春;安岳~简阳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叶艳;普光气田南部须家河组储层及裂缝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高拉凡;川中LNS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地震相-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锟;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741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41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