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对大洋演化和地壳增厚的指示

发布时间:2017-08-29 23:04

  本文关键词: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对大洋演化和地壳增厚的指示


  更多相关文章: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早白垩世 双向俯冲 板片断离 地壳增厚


【摘要】: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的岩浆作用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在辉绿岩中获得138.7±1.0Ma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在流纹岩中获得了110.4±0.4Ma的谐和年龄,表明区内岩浆作用具有2期成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辉绿岩是地幔熔融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为岩石圈地幔熔融的产物,而流纹岩显示2类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低Sr流纹岩为古老岩石圈地幔熔体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高Sr流纹岩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为增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综合已有的研究,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在缝合带两侧均有展布,其中早期岩浆岩为班公湖-怒江洋双向俯冲的产物,末期岩浆岩是碰撞后俯冲洋壳前缘断离形成的。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经历了双向俯冲到大洋闭合的演化过程,并在早白垩世末期发生了俯冲洋壳的断离事件。同时,高Sr流纹岩的发现表明,早白垩世末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地壳增厚作用。
【作者单位】: 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早白垩世 双向俯冲 板片断离 地壳增厚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086060)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018)
【分类号】:P534.53;P588.1
【正文快照】: 1.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西藏堆龙德庆851400;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1.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Party,Tibet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Jilin,C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一鹏,任金卫,叶建青,沈军;怒江缝合带上活动断裂新知[J];地震地质;1995年01期

2 赵文津,刘葵,蒋忠惕,吴珍汉,赵逊,史大年,熊嘉育,J.Mechie,L.Brown,T.Hearn,J.R.Guo,Seth S.Haines;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J];地质通报;2004年07期

3 李超;肖传桃;龚文平;田海艳;王小阳;王振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构造演化再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毕思文,延昊,景东升,王长耀;青藏高原雅江缝合带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热红外遥感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3年01期

5 李海鸥;徐锡伟;姜枚;马文涛;;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怒江缝合带下方地壳结构与地块拼合模式[J];地震地质;2010年02期

6 徐强;赵俊猛;崔仲雄;裴顺平;刘宏兵;;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的Moho错断[J];科学通报;2010年01期

7 胡隽;万永文;陶专;张旦;陈国东;;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特提斯洋盆南向俯冲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8 曹忠权;张智;田小波;;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域岩石密度结构及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9 毕思文;延昊;王长耀;;青藏高原雅江-班公-怒江缝合带的热红外遥感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6年S1期

10 曲晓明;辛洪波;杜德道;陈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A-型花岗岩的岩浆源区与板片断离[J];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地质特征:特提斯洋演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戈;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有复活迹象[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华亮;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洋陆转换的标志及时间[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夷晓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中生代地质演化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2 秦川;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改则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小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纳屋错地区岩浆岩特征及构造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杜德道;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和西段)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755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55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