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8.03”地震王家坡不稳定斜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01:37
本文关键词:鲁甸“8.03”地震王家坡不稳定斜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坡体结构 变形破坏特征 成因机制 破坏模式 稳定性分析
【摘要】:鲁甸地震后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震裂山体等,震后历经数个雨季,次生地质灾害的后效应逐渐显现。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规模大、威胁程度高的地质灾害,而与水利枢纽直接有关的重点部位斜坡的稳定性问题对工程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以所参加的“王家坡潜在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斜坡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及稳定性评价”课题为依托,作者研究了王家坡不稳定斜坡的结构面特征,调查分析了王家坡地层岩性、物质组成及分布规律,建立了合理的地质模型;在对王家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斜坡的成因机制,提出了两种斜坡潜在的破坏模式:(1)震裂~塑流~拉裂破坏;(2)震裂~蠕滑~拉裂破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可能构成斜坡不同规模(整体或局部)滑动破坏的边界及滑面组合。通过极限平衡法对王家坡不稳定斜坡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在三种工况下王家坡的稳定性问题,从而对王家坡的稳定性作出了合理的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王家坡不稳定斜坡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重点分析了地质构造问题,特别是鲁甸地震发震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的类型、延伸、走向等问题,以进一步分析王家坡的变形破坏特征。(2)研究了王家坡不稳定斜坡的坡体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岩体结构面分级、岩体结构分类以及斜坡地层情况、组成物质,并根据斜坡物质的岩性、岩体质量级别,分别阐述了全~强风化层、二叠系梁山组地层对王家坡变形破坏的边界控制意义,建立了斜坡地质模型。(3)根据目前揭露的斜坡变形破坏现象,依据变形破坏程度将王家坡不稳定斜坡分为4个区,分别为强变形区(Ⅰ区)、弱变形区(Ⅱ区)、H2滑坡区(Ⅲ区)及H3滑坡区(Ⅳ区)。结合王家坡的岩性组合及坡体结构特征,进行了变形破坏的机制和模式分析,提出了斜坡潜在的破坏模式,确定了可能构成斜坡不同规模(整体或局部)滑动破坏的边界及滑面组合。(4)根据潜在滑动面,运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在天然、暴雨、地震三种工况下对王家坡强变形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表明:不同的剖面位置斜坡稳定性系数相差较大,说明在强震或暴雨作用下斜坡的不同部位受到的影响相异,从目前状况来看局部地区在极端工况下存在一定规模的潜在失稳风险。得出结论:王家坡不稳定斜坡发生整体快速失稳破坏的可能性小,但不排除在暴雨、地震及水库蓄水等因素作用下,斜坡坡前缘出现一定规模的局部失稳破坏的可能。
【关键词】:坡体结构 变形破坏特征 成因机制 破坏模式 稳定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24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1.2.1 震裂山体研究现状14-17
- 1.2.2 强震作用下斜坡失稳机理研究现状17-19
- 1.2.3 强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19-21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1-24
- 1.3.1 研究内容21-22
- 1.3.2 技术路线22-24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24-43
- 2.1 工程区域概况24-27
- 2.1.1 自然地理概况24
- 2.1.2 区域地质背景24-27
-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27-43
- 2.2.1 地理位置27-28
- 2.2.2 地形地貌28-29
- 2.2.3 地层岩性29-34
- 2.2.4 地质构造34-39
- 2.2.5 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39-40
- 2.2.6 岩溶与水文地质条件40-43
- 第3章 王家坡不稳定斜坡坡体结构特征43-77
- 3.1 概述43-44
- 3.2 斜坡物质组成44-70
- 3.2.1 坡体地层情况及物质组成49-57
- 3.2.2 滑体物质组成57-61
- 3.2.3 镜下薄片分析61-70
- 3.3 斜坡结构分类70-71
- 3.4 斜坡岩体结构特征71-76
- 3.4.1 结构面分类71-72
- 3.4.2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72-75
- 3.4.3 岩体结构类型75-76
- 3.5 本章小结76-77
- 第4章 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77-116
- 4.1 无人机航测与解译77-79
- 4.2 斜坡变形破坏特征79-109
- 4.2.1 强变形区(Ⅰ区)变形破坏特征80-102
- 4.2.2 弱变形区(Ⅱ区)变形破坏特征102-104
- 4.2.3 H_2滑坡(Ⅲ区)、H_3滑坡(Ⅳ区)变形破坏特征104-109
- 4.3 斜坡成因机制分析109-110
- 4.4 斜坡潜在破坏模式分析110-115
- 4.5 本章小结115-116
- 第5章 王家坡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价116-141
- 5.1 斜坡物质物理力学特性116-130
- 5.1.1 物理力学参数试验116-123
- 5.1.2 国标中岩级对应参数值123
- 5.1.3 王家坡潜在滑动面参数反算123-130
- 5.1.4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综合取值130
- 5.2 采用极限平衡法的斜坡强变形区稳定性分析130-140
- 5.2.1 计算方法概述130-134
- 5.2.2 计算结果134-140
- 5.3 本章小结140-141
- 结论141-143
- 致谢143-144
- 参考文献144-1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朋莹;吕涛;吴韩;;地震作用下地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2 冯文凯;黄润秋;许强;;地震波效应与山体斜坡震裂机理深入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1期
3 冯文凯;黄润秋;许强;;斜坡震裂变形发育分布规律及危险性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4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李安洪;许江波;;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5 梁庆国;韩文峰;李雪峰;李德武;;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体系框架初探[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6 许强;;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7 黄润秋;;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8 梁庆国;韩文峰;;强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9年01期
9 许强;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10 彭建兵;陈立伟;黄强兵;门玉明;范文;闫金凯;李珂;姬永尚;石玉玲;;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769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6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