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的山地村镇区域发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山地村镇建设地质地貌适宜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大学》 2014年
基于生态安全的山地村镇区域发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张永荐
【摘要】:我国的村镇经历了较长的自主发展过程,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与发展困境,尤其是是村镇建设扩张速度惊人。据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占我国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2%,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34m2,远高于国家标准125m2。土地的迅速扩张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侵占了大量耕地、良田,严重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因此如何在村镇区域发展过程中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如何在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上保持平衡就显得至关重要。与山地城市或平原城镇相比较,有关山地村镇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的研究较少,并且山地村镇的特殊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与山地城市或平原城镇有着很大区别,有关山地城市或平原城镇的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成果不能直接套用到山地村镇中,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山地村镇区域发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来为山地村镇区域规划提供指导和依据。 本文是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优化技术集成示范》(课题编号2012BAJ22B06)的研究内容为支撑,针对山地村镇区域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生态保护、村镇规划、农村居民点和用地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山地村镇区域的生态现状以及制约村镇区域发展建设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起了一套简单、可行、便于操作的“基于生态安全的山地村镇区域发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模型。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分析研究总结国内外有关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尤其是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土地资源生态研究以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相关内容,,从中提取有关生态评价和建设用地评价的常用评价指标、方法和模型。 ②分析山地村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社会经济现状水平以及影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因素,为本文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确立的基础。 ③从村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将用地红线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开,以保护区域内的重要生态用地为基准,提出基于工程建设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的土地区划方法,将研究区域划分成三类、四级,并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例进行了研究应用。 ④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建立起一套操作性强、可量化、易于推广的基于生态安全的山地村镇区域发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和方法,最终利用GIS技术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实例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给出区域土地利用和建设用地选址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简单、有效地对山地村镇区域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为山地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01.2;TU982.2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燕秋;陈佳;杨春华;;基于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综合环境分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2 柳依莎;杨华;邓伟;;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3 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董雅文,周雯,周岚,周慧;城市化地区生态防护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城市研究;1999年02期
5 王海鹰;张新长;康停军;;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1期
6 郑文武;田亚平;邹君;邓运员;刘晓燕;邓美容;;基于GIS的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6期
7 梁涛;蔡春霞;刘民;彭小雷;;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江西萍乡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8 薛松;宗跃光;;基于潜力阻力模型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兰州榆中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年01期
9 周爱国,孙自永,徐恒力,徐忠胜;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2期
10 黄光宇,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框架试析[J];规划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赵娜;[N];中国环境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春梅;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斌;山地村镇建设地质地貌适宜性评价[D];重庆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雷;邢燕;;城市景观中的水景设计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2 赵鑫;刘平;曾灿;;小城镇不同空间发展模式的土地承载指数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3 王细元;;GIS在靖江市生态用地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4 彭刚;;基于模糊数学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5 朱芳;郭跃;程晓昀;;重庆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6 林伟丽;周兴;;广西贵港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7 黄金川;肖磊;孙贵艳;;县域空间管治区划的理论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8 韩书成;李冬梅;濮励杰;;江苏建设用地供给与需求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9 唐燕秋;陈佳;杨春华;;基于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综合环境分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10 类淑霞;郝晋珉;双文元;;基于适宜性评价的资源型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立;张良;刘颖;;土地适宜性及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的运用——以蓟县长城文化休闲功能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常清;;基于碳氧平衡分析的张家港市生态保护用地量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袁海琴;姜秋全;;杭州西湖东岸城市轮廓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瑛;孙振华;;人才生态系统揭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佟香宁;王绍艳;杨钢桥;;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厦门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廖启鹏;程胜高;;基于GIS的城中村用地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楚纯洁;文祯中;张清廉;于长立;宋立生;;基于GIS的平顶山市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10 谢芒芒;赵敏娟;;陕西省城镇土地效率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克艳;近400年来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袁烨;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高露双;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沈利娜;广西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9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易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柳州市生态用地规划布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马浩;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左志莉;基于生态红线区划分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郭华炜;论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进,方明,黄长芳,汪更文,高继莲;宣城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4期
2 景丽娜;周宝同;殷清慧;张秋琴;;重庆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王惠勇;曲衍波;郑晓梅;齐伟;赵东娟;商冉;;主成分分析法在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4 姚光华;谭德军;谢洪斌;李奇;罗真富;陈凤英;;重庆1h经济圈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5 夏菁;夏方舟;严金明;;村镇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北京市公议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6 朱丽;张仁陟;;甘肃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7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8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9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10 张浩;赵智杰;;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综合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系统服务[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雁南;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与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燕辉;基于GIS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山地村镇建设地质地貌适宜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7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