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构造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构造特征研究
【摘要】: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已获得天然气工业发现,但尚未形成规模,是目前新领域探索的重点之一,但盆地的基底岩性复杂,以区域变质岩和花岗岩类为主,岩性有花岗岩、糜棱岩变质砾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在这些岩性的岩石中,岩石的物理特征及储层地震响应特征是什么样不清楚;且存在构造解释多解性对盆地基底内幕缺乏认识;基底内幕钻井揭示较少,仅钻遇基底表层,内幕结构特征是什么不清楚;古中央隆起带已提交储量区为基底风化壳,内幕能否成藏不清楚。因此,开展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基底重磁、电、震联合分析,对古中央隆起带基底内幕开展解译,研究其内幕结构,为认识清楚古中央隆起带的气藏分布规律,更好地优选有利的风险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促进百年油田宏伟目标的实现和油田公司4000万吨持续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收集整理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盆地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建立研究区基底岩石的地层单元序列;通过对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进行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研究,采用地震地层学、地震地质解释技术等方法,对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构造样式的识别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基底的构造样式有叠瓦状逆冲构造样式、断展褶皱、构造楔、坡坪断弯构造样式、滑脱面、走滑挤压构造样式;利用地震资料取得的深度信息,在结合松深地震剖面及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基底内幕解释,推测基底内幕结构特征。利用研究区43口的钻井取芯及周边露头等资料,揭示松辽盆地基底发育的岩性;利用中央隆起带内地震资料,进行岩石物理分析,解译基底各种岩性的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地震随机反演获得地层视密度分布及视磁化率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合理推测出松辽盆地T5顶界面的岩性展布:总体以花岗岩为主,其次为石炭二叠的沉积岩+板岩+片岩,糜棱岩+千枚岩和碎裂花岗岩往往与断裂的展布有较强的关系,整体上南部有较大套的花岗岩展布,而北部分布比较碎,基本均有分布,差别不大。利用视密度反演的方法,揭示了T5界面的视密度变化。在研究区视密度亏损和正异常往往呈条带和串珠状分布,与T5界面的断层展布有密切的关系。区域密度为-0.005—0.005,断层为拉伸断层,断层之间存在缝隙,岩石掉落在断裂缝隙之间,所以在断层处现实低密度异常,由密度异常图可以看出大多数断层展布通过的井位显示出低密度异常;T5界面的视磁化率用相同的方法得到,在原始数据的处理上,我们用了解析后的磁异常值。在研究区磁化率表现出明显的条带状和串珠状,而且和T5顶面的断裂有较强的相关性。由视磁化率图可以看出正断层因为剩磁的磁化方向随机排列,导致反演的视磁化率变低,沿着断裂展布方向,出现高低相间的情况,即所谓的“串珠”异常;研究区通过对松辽盆地谷中央隆起带三维地震2676和3804的断层切片图结合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三维测线芳深3-昌4.3-肇深9任意线,研究认为研究区基底主要的构造结构造可分为上下两层,上下两层的构造运动方向相反,上层主要为北西向的逆推构造,下层主要为南东向的逆推构造,之间为滑脱面分隔,滑脱面整体上向南倾斜,滑脱面不是1条断层面,是一组彼此近平行起伏的断层面;通过对T5顶面断裂与视密度和视磁化率的叠合,得出研究区的抽象构造地质模型可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古中央隆起带内部为多期被改造的叠瓦状推覆构造,基底的构造模型为坡坪结构的先挤后拉的结构;极其在基底的构造演化中,古生代末期,松辽盆地地区开始大范围的抬升并伴随有大量的岩浆活动,深部的莫霍面发生起伏;晚二叠系时期,盆地受到南向北的强烈挤压作用;早白垩系早期,古中央隆起极其两侧断陷造进入拉张期;早白垩系晚期,形成了浅层一批反转构造。
【关键词】:松辽盆地 构造样式 断裂 构造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前言12-19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构造格架研究现状12-16
- 1.2.2 地层的划分情况16-17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17-19
- 1.3.1 研究内容17
- 1.3.2 研究思路17-19
- 第2章 区域概况19-27
- 2.1 自然地理概况19-21
- 2.1.1 地理位置19-20
- 2.1.2 自然地理20
- 2.1.3 交通条件20-21
- 2.2 区域构造特征21-22
- 2.3 区域构造演化22-23
- 2.3.1 盆地基底构造演化阶段20-22
- 2.3.2 中-新生带盆地构造演化阶段22-23
- 2.4 岩浆活动23-24
- 2.5 区域地层特征24-25
- 2.5.1 志留系24
- 2.5.2 泥盆系24
- 2.5.3 石炭系24-25
- 2.5.4 二叠系25
- 2.6 建立研究区的岩石序列25-27
- 第3章 古中央隆起带基底断裂特征27-43
- 3.1 层位标定与解释模型27-32
- 3.1.1 地震层位标定27-30
- 3.1.2 构造解释模型30-32
- 3.2 基底构造样式32-36
- 3.2.1 叠瓦状逆冲构造样式32
- 3.2.2 断展褶皱32
- 3.2.3 构造楔32-33
- 3.2.4 坡坪断弯构造样式33-34
- 3.2.5 滑脱面34-35
- 3.2.6 走滑挤压构造样式35-36
- 3.3 基底的构造格架36-43
- 第4章 古中央隆起带基底岩性特征43-55
- 4.1 钻井揭示岩性的特征43-48
- 4.2 视密度、视磁化率反演48-50
- 4.2.1 三维物性反演的原理49
- 4.2.2 研究区的视密度和视磁化率分布49-50
- 4.3 基底岩性的重磁特征及T5顶面面岩性预测50-55
- 4.3.1 基底岩性的重磁特征50
- 4.3.2 T5顶面岩性预测50-55
- 第5章 古中央隆起带结构特征及演化55-67
- 5.1 T5顶面断层特征55-62
- 5.2 基底的发育过程62-64
- 5.2.1 基底的构造演化62-63
- 5.2.2 基底的构造模型63-64
- 5.3 基底形成的动力学环境及成因机制64-67
- 5.3.1 基底形成的动力学环境65
- 5.3.2 基底形成的成因机制65-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1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1-72
- 致谢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大全;刘永江;唐振兴;李伟民;贺君玲;梁琛岳;崔洋;张丽;;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格局及演化探究[J];世界地质;2015年02期
2 刘晶;王惠宁;刘晓晶;;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年02期
3 狄嘉祥;;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气藏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2期
4 曲希玉;张满利;刘立;王德海;邱隆伟;;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3年05期
5 崔军平;任战利;史政;李金翔;王文青;;东北地区二叠纪沉积特征及原型盆地分析[J];现代地质;2013年02期
6 张兴洲;马玉霞;迟效国;张凤旭;孙跃武;郭冶;曾振;;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显生宙构造演化的有关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刘永江;张兴洲;迟效国;温泉波;梁琛岳;韩国卿;赵立敏;赵英利;;大兴安岭地区上古生界变形特征及构造层划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张兴洲;乔德武;迟效国;周建波;孙跃武;张凤旭;张淑琴;赵庆英;;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1年Z1期
9 王成文;李宁;孙跃武;宗普;;Distribution of Tuvaella Brachiopod Fauna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1年01期
10 葛荣峰;张庆龙;王良书;解国爱;徐士银;陈娟;王锡勇;;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J];地质论评;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军平;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邢大全;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特征探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万双双;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史政;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构造—热演化史与生烃史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徐岩;晚中生代中国东北岩浆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浙江大学;2010年
5 朱永贵;松辽盆地北部滨北地区深部构造研究及基底岩性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773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7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