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前龙门山及其周缘断裂形变运动与应力累积的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强震前龙门山及其周缘断裂形变运动与应力累积的数值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龙门山断裂带 粘弹性 形变运动 应力累积速率 数值模拟
【摘要】:龙门山断裂带作为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边界断裂,于2008年和2013年分别发生了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巴颜喀拉块体东部龙日坝断裂右旋走滑速率(5.4±2.0)mm/a,岷江断裂于1713年和1933年分别发生了MS7.0、7.5地震,虎牙断裂中、南段于1973-1976年连续发生了MS6.5、7.2、6.7、7.2四次强震,反映出这些断裂仍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因此,在考虑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各活动断裂的前提下,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缘区域强震前地壳形变运动,分析震前区域应力、应变场特征和各断层应力累积速率,对揭示各活动断裂之间的相互关联、汶川和芦山地震的破裂机理、不同断裂地震复发周期等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及流变运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ANSYS软件为平台,构建了包含龙门山、龙日坝、岷江和虎牙4条断裂的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1999-2004年模型周边实测GPS结果为约束,模拟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缘区域强震前形变运动,探讨了龙日坝、岷江和虎牙断裂对龙门山断裂带形变运动的影响;区域应力、应变场特征,主压应力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变化;龙门山、龙日坝、岷江、虎牙断裂各断层压应力和剪应力累积速度与地震活动、断层破裂之间的关联;不同断裂及同一断裂不同段落地震复发周期等相关问题。得到主要认识如下:1)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目前所呈现的强烈变形格局以及高应力积累状态是相对统一的动力作用下的特征,而块体东部各活动断裂对区域形变运动的吸收与响应存在差异。平行于龙门山断裂的速度分量大部分被龙日坝断裂吸收,垂直于龙门山断裂的速度分量主要被龙门山断裂自身吸收;岷江和虎牙断裂对龙门山断裂带北段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导致其北段压缩量明显低于南段。2)沿龙门山断裂带由SW向NE方向延伸,主压应力与断层走向的夹角由接近垂直逐步转至~45°;断层南段挤压、剪切应力累积速率高,且压应力大于剪应力,北段应力累积速率低,压应力与剪应力接近。这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中小地震频发、地震活动强烈,东北段偶有小震、地震活动微弱相吻合;也与汶川Ms8.0地震逆冲兼具右旋走滑、芦山Ms7.0地震逆冲破裂的方式相一致。3)假设同等类型地震断层破裂强度相同,则岷江断裂、龙门山断裂南段和虎牙断裂断层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三条断裂的地震复发周期依次变长;龙日坝断裂北段和龙门山断裂北段为逆冲兼右旋走滑破裂,前者地震复发周期短于后者;龙日坝断裂南段为纯右旋走滑破裂,地震复发周期在模拟区域的各断裂中最短。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粘弹性 形变运动 应力累积速率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6
- 1.1 论文研究背景10-12
- 1.2 论文研究内容12-13
- 1.3 论文创新点13-14
- 1.4 数据来源14-16
- 第二章 有限单元法和材料非线性基本理论16-29
- 2.1 有限单元法发展概况16-17
- 2.2 有限单元法求解基本原理及步骤17-23
- 2.3 材料非线性基本理论23-27
- 2.4 有限元中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27-29
- 第三章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缘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29-40
- 3.1 区域动力学及地质构造29-33
- 3.2 区域内主要活动断裂33-34
- 3.3 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34-40
- 第四章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40-53
- 4.1 速度场40-45
- 4.2 应变场45-46
- 4.3 应力场46-49
- 4.4 综合分析49-5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3-56
- 5.1 主要结论53-54
- 5.2 存在问题54-55
- 5.3 未来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4
- 致谢64-65
- 作者简介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群策;丰成君;孟文;秦向辉;安其美;;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2 张清志;唐文清;刘宇平;李军;;基于高精度GPS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现今地壳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1期
3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4 陈立春;冉勇康;王虎;李彦宝;马兴全;;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活动性[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5 杜建军;陈群策;马寅生;安其美;吴满路;孟文;李国岐;;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3期
6 刘太平,,马明理;用α径迹法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J];四川地震;1994年02期
7 Nan Broadbent;王君兰;;龙门山断裂带仍存在危险[J];国际地震动态;2014年04期
8 吴江;杜方;;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近场“闭锁”[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9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光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10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王庆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畅;石耀霖;;龙门山断裂带粘弹性岩石圈应力模拟及大地震的复发周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王静静;张怀;石耀霖;;龙门山断裂与其周边断裂地震序列的关联性及雅安地震[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赵静;江在森;牛安福;刘杰;武艳强;王丽凤;;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赵盼盼;陈九辉;Michel Campillo;刘启元;李昱;李顺成;郭飚;齐少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利用地震环境噪声的浅部地壳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广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大震发震机理[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杜方;闻学泽;苏有锦;;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区域的震间形变与发震机理[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楼海;王椿镛;吕智勇;姚志祥;;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地壳组分的分段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立炜;张希;王双绪;;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短水准异常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路静;张景发;姜文亮;商晓青;胡乐银;;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特征的遥感地质解译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雷;何昌荣;;龙门山断裂带天然断层泥的摩擦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光;龙门山断裂带为何多发地震?[N];北京日报;2013年
2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 董仁威邋董晶;谈谈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婷婷;探源龙门山断裂带[N];科技日报;2013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明;汶川地震: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李晓明;汶川地震大灾难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6 本版编辑邋中科院院士 刘宝s
本文编号:779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7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