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齐齐哈尔市铁峰区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30 09:05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对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石油大学》 2012年

齐齐哈尔市铁峰区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张阳阳  

【摘要】: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的区域构造、断裂活动特征、地质历史时期岩浆活动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地温场特征以及影响地温分布的因素。论述了研究区的区域沉积背景,地层层序,并对研究区内三口重点井进行单井相分析,从而得出研究区平面砂体分布规律。通过对热储的岩石学特征及砂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将研究区热储物性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及纵向上做出预测。通过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划分出平面水文地质作用单元以及剖面水文地质作用带,并对研究区的热储组合进行划分,分析了水的补给区,泄水区、水的运移通道、动力及方向。对研究区水化学场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出水质评价,研究水的化学组成及其垂直分带性,水矿化度及水型分布,分析热储水质特征。建立热储单井自然产能预测模型和地热水资源量的预测模型,分析计算结果,地地热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提提出合理建议,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3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童崇光;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演化与石油地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4期

2 卢造勋,夏怀宽;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辽宁东沟地学断面[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6期

3 施尚明,朱焕来,梁玉杰,王卫学;沉积盆地型地热水资源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楼章华;松辽盆地储层成岩反应与孔隙流体地球化学性质及成因[J];地质学报;1998年02期

5 谭世燕,石义强,赵育捷;松辽盆地地热资源的形成与远景评价[J];世界地质;2001年02期

6 韩湘君,金旭;中国东北地区地热资源及热结构分析[J];地质与勘探;2002年01期

7 楼章华,金爱民,朱蓉,蔡希源,高瑞祺;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J];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8 楼章华;程军蕊;金爱民;;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6年02期

9 邱楠生;中国大陆地区沉积盆地热状况剖面[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施龙;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申家年;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形成机制及资源潜力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3 周立岱;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4 崔军平;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文慧俭;大庆长垣北部高台子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2 严焕榕;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圈闭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3 许承武;松辽盆地北部他拉哈地区萨油层储层地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云杰,许模,姚毅锋,宗以朋,岳淑娟;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铀成矿基本格架研究[J];铀矿地质;2004年06期

2 匡耀求,黄宁生,朱照宇,胡振宇;试论大地热流对地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J];中国地质;2002年01期

3 施尚明,朱焕来,梁玉杰,王卫学;沉积盆地型地热水资源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张国民,李丽;地壳介质的流变性与孕震模型[J];地震地质;2003年01期

5 王贵玲,刘志明,蔺文静;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对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J];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6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李成,韩用兵,李华,刘波,蔡进功;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4期

7 张玉明;;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北部深层油气成藏条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3期

8 匡耀求,黄宁生,朱照宇,王江海,胡振宇;大地热流——影响西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重要自然因素[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2年01期

9 邱楠生;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热演化成因模式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2期

10 程晓敢;唐其升;陈汉林;秦都;杨树锋;;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中生代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椿镛;;中国岩石层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2 何丽娟;汪集旸;;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3 卢造勋;姜德录;白云;吴娟;;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几个重要地球物理现象的发现与研究[A];“庆贺郭宗汾教授八十寿辰”暨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逢君;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东吐莫地区层序地层及隐蔽圈闭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2 侯启军;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断陷地质结构及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高志华;松辽盆地天然气成藏规律及深层天然气勘探目标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彭晓蕾;含油气盆地中岩浆活动对砂岩的改造[D];吉林大学;2006年

5 马洪;松北宾县绥化地区中生界构造—层序解释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刘丽;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尹秀珍;松辽盆地中部晚白垩世早期古湖泊生产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周安朝;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00年

9 金爱民;吐哈盆地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的流体史分析及其石油地质意义[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刘丽芳;塔北隆起油气成藏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祥;松辽盆地滨北断陷期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范基姣;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循环模式及可更新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王鹤;萨北开发区北二西葡一油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构成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黎广荣;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姗;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地层序列与盆地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旭东;东北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成盆机制与油气远景[D];吉林大学;2007年

7 黄翠叶;基于GIS的地震勘探解释评价数据库的建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白奋飞;松辽盆地宾县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D];西北大学;2008年

9 刘广东;大民屯凹陷北部下第三系磁性地层与沉积速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10 杨凯华;天然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新技术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叶锋;陈锁忠;;地下热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分析[J];工程勘察;2006年10期

2 卢双舫;庞雄奇;李泰明;陈章明;;干酪根类型数值化的探讨[J];天然气工业;1986年03期

3 刘鹏举,王成文,孙跃武;层序的成因及层序地层格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董清水,赵占银,刘招君,郭巍,黄湘通;半地堑式断陷盆地的油气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方石,刘招君,王少双,黄湘通;松辽盆地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沉积体系判别及其形成条件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6 王璞珺,迟元林,刘万洙,程日辉,单玄龙,任延广;松辽盆地火山岩相: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7 董福湘,刘立,何兴华,马艳萍;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古构造对营城组扇三角洲发育的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郭巍,刘招君,董惠民,赵羽君;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吴朝容,杜春彦;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河街组远岸浊积扇[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李剑波;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测井相和地震相及砂体展布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墨香;汪集旸;邓孝;;中国地热系统的类型[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汪洋;汪集旸;熊亮萍;邓晋福;;中国大陆及海域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结构[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龙;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周立岱;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艳梅;辽河油田地区地下水水质模拟与预测[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芳;辽河油田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3 肖娟;辽河油田曙光区块地热资源特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向阳;龚汉宏;;邯郸市地热资源评价[J];中国煤田地质;2007年06期

2 于漂罗;王恒刚;;西宁市大通盆地地热地质特征[J];青海国土经略;2008年03期

3 杨德平;山东临清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J];山东国土资源;2005年08期

4 王继华;赵云章;郭功哲;;河南省地热资源研究[J];人民黄河;2009年09期

5 王宝玉;河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J];河南地质;1998年02期

6 王宝玉;河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J];地质与勘探;1999年01期

7 白福,马根喜;兰州地热资源赋存特征浅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8 董伟科;王绍鹏;;辽河油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4期

9 郭晓丽;李庆朝;;聊城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孙宝民,丁致中;常州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J];江苏地质;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陆成新;常志勇;;新疆塔什库尔干地热资源特征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现国;杨现国;杜春彦;;洛阳盆地地热资源形成条件分析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3 王贵玲;;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战略研究[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宏伟;;简介地热资源供热[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C];1998年

5 许军强;白朝军;王跃峰;;我国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及其应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6 李克文;;利用油气田伴生中低温地热资源发电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欣;伊才颖;;地热资源在农工新村小区的利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C];1998年

8 宾德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A];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骆超;马伟斌;龚宇烈;;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的研究[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德忠;;河北平原层状热储合理井距计算方法探讨[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京科;[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淡宜;[N];中国煤炭报;2008年

3 刘浦泉 郭金玉;[N];农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何勇;[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周丽燕;[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毛海峰;[N];科技日报;2006年

7 记者 何毓敏 通讯员 龚章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8 记者 吴绍冰 张建平;[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9 ;[N];长春日报;2010年

10 郝社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斌;松潘甘孜地区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施龙;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3 吕金波;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4 方宝明;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D];吉林大学;2006年

5 朱焕来;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林黎;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郭丽华;地热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保建;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陈雁;地热井下换热器的模拟实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赵慧;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海宾;内蒙古自治区后河套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初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李元杰;地热回灌示踪技术及热储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3 韩晓旭;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法律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4 黄建学;黑龙江省桃山地区地热资源地球物理勘查[D];南京大学;2013年

5 段忠丰;沧县隆起雾迷山组热储层数值模拟及回灌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6 庞菊梅;基于开采条件评价及回灌潜力分析的地热可持续开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阳阳;齐齐哈尔市铁峰区地热资源潜力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许庭武;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黄丹;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联波;油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对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8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5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