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三原县双槐树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30 12:10

  本文关键词: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安大学》 2009年

三原县双槐树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郑万成  

【摘要】:三原县地区是地裂缝灾害分布十分密集的地带,其破坏性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发育于北山山前的地裂缝,其成因复杂多样,实质上也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一种综合效应。本文通过对地裂缝发育的地质背景,以及地裂缝的空间分布特征,平剖面特征及时间特征等发育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地裂缝有关的具体形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三原县地区地裂缝的成因机理。 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和现场的槽探、井探、平洞等工作,揭示三原县双槐树村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地裂缝通过的黄土场地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与变形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深入的理论分析。 其次,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地裂缝的成因作了一定的分析,并对其主导因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裂缝的发育活动与渭河盆地构造活动有较好的一致性,地裂缝的分布与基底隐伏活动构造带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最后,通过综合分析,三原县地区地裂缝属于构造地裂缝,场地分布的断裂构造控制了地裂缝的空间展布,强降雨对地裂缝的活动具有诱发作用,并概化了降雨条件下引发地裂缝反复开合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P64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规模;西安市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研究[J];城市勘测;2005年03期

2 索传郿,王德潜,刘祖植;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与防治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5年01期

3 彭建兵;渭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与地震活动[J];地震地质;1992年02期

4 易学发,苏刚,王卫东,唐俊昌;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J];地震地质;1997年04期

5 耿大玉,李忠生;中美两国的地裂缝灾害[J];地震学报;2000年04期

6 李新生,闫文中,李同录,孙国梁;西安地裂缝活动趋势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7 彭建兵;;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8 杜兴信,王哲;渭河盆地东南部砂土液化模糊综合评价及洪水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2期

9 张荫,姚谦峰;西安地裂成因与地震[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4年05期

10 毛娟;邢西淳;;口镇—关山断层的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分析[J];高原地震;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开红,刘咏,李如忠,钱家忠;城市缺水的环境效应及防治措施[J];安徽地质;2002年02期

2 杨则东;;安徽省阜阳市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其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J];安徽地质;2007年02期

3 杨为民,李占强,,周治安;岩体结构面对巷道工程稳定性影响的初步研究[J];安徽地质;1994年03期

4 李大军;薛国尤;张升阶;;煤矿开采引发地面塌陷的危害性评估[J];安全;2007年03期

5 邓龙胜;范文;彭建兵;闫芙蓉;熊炜;;倾滑断层对公路的致灾机理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6 刘明维;何平;钱志雄;郑颖人;何沛田;;岩质边坡结构面实用分类方法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7 张雷;张鹏;袁戟;李秀峰;;边坡滑移破坏判断准则的讨论[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8 王玉林;谢康和;王坤;杜建华;卢萌盟;;循环抽水越流承压含水层水位变化与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胡宇庭;黄达;刘卫华;;三峡地下厂房岩体结构及围岩稳定性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0 韩玉民;王庆宽;;草炭土工程特性在公路建设中应用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水平层状岩体边坡动力响应中的结构面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谢山立;梁东;杨奇超;;河南省地裂缝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3 燕群;蒙吉军;;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油新华;李晓;何刚;;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及其生成技术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5 秦四清;胡瑞林;马凤山;孙强;王媛媛;李曼;;我国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天津市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6 史永跃;尚彦军;袁广祥;孙元春;;大亚湾中微子地下实验室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7 吴旻硕;李作恒;;隧道围岩强度不均地段塌方成因及其处理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8 杨志法;胡维东;张路青;曾庆利;郭改梅;高丙丽;;锦绣黄岩蟠龙洞古地下洞室群的科学发现及初步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9 袁广祥;曾庆利;杨志法;尚彦军;史永跃;;坐标投影作图法在川藏线宿瓦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10 许领;戴福初;闵弘;;黄土滑坡研究现状与设想[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建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张永安;滇中红层路堑边坡与路堤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桂卫;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王文华;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土水分迁移及冻胀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宋晶;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高粘性吹填土的模拟试验与三维颗粒流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永光;冲击挤密潜孔锤外表减阻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辉;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建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志鹏;断层活化导致井巷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婧;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刘颖利;规则锯齿状结构面受力变形过程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初影;采煤诱发地表裂缝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刘凤;岗曲河一级水电站厂房后边坡开挖与支护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邹国富;大屯海截污排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赵长江;云南省龙陵勐兴铅锌矿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杨泽;云南某露天矿东采区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建国;石灰岩岩体质量分类与抗剪强度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鲍家亮;云南澜沧老厂铅锌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仵彦卿;地下水与地质灾害[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关于中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2002年01期

3 孟晖,张岳桥,杨农;青藏高原东缘中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2004年02期

4 韦士忠,陈培善,辛书义,陈海通;用中小地震波谱研究华北北部地区的应力场和地震危险性[J];地震;1987年02期

5 陆明勇,黄辅琼,刘善华,高福旺;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异常关系初探[J];地震;2005年01期

6 王景明;渭河盆地活动构造与地震[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3年04期

7 丁平,于建民,江在森;关中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演变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8年03期

8 邢西淳,邵辉成,李炳乾,毛娟;陕甘宁青地区的地形变特征与强震活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4期

9 李永化,赵军,崔之久,高全洲;青藏高原东缘和邻区晚新生代泥石流活动规律及其成因[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10 孙若昧,刘福田,刘建华;四川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飞;;地裂缝:地球上难以愈合的伤口[J];城市与减灾;2009年03期

2 马志飞;;地裂缝:地球上难以愈合的伤口[J];生命与灾害;2009年04期

3 王景明;陈树强;;陕西泾阳地裂缝灾害及其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89年01期

4 丰继林;地裂缝灾害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5 董东林,武强,孙桂敏;山西临汾市地裂缝GIS预测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年04期

6 董东林,武强,孙桂敏,姜振泉,隋旺华,田宝霖;临汾地裂缝灾害与地下水开采相关关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7 武强,董东林,武雄,姜振泉,隋旺华,钱增江,傅耀军,徐建芳,张伟;临汾市地裂缝灾害模拟与灾情预报的GIS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0年04期

8 董东林,武强,钱增江,孙桂敏,姜振泉,隋旺华,陈佩佩,田宝霖;临汾地面沉降数值模拟及其与地裂缝灾害关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9 王海刚;;北京市顺义地区高丽营地裂缝灾害照片说明[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年03期

10 董东林,孙桂敏,武强,姜振泉,隋旺华;地层条件与地裂缝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区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开红;;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玉海;陈志新;戴福初;;大同地裂缝灾害及其安全距离确定[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3 李凯玲;;GIS对西安地裂缝灾害敏感性评价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陈红旗;周新民;彭建兵;;西安地裂缝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冯美生;王来贵;张红珠;曹春雨;;西辛庄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策[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瞿伟;张勤;张双成;王利;王庆良;李振洪;;基于GPS观测资料分析西安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及与地裂灾害成因关系[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7 李新生;陈广宇;李建国;李军伟;;西安地裂缝活动机理新解[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张骏;卢玉东;孙建中;范文;;广西小平阳岩溶区地裂缝形成机制初探[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9 王景明;;我国地裂缝及其灾害分析[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10 宋彦辉;王颖;席学涛;;地裂缝带土的工程特性及影响宽度数值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张长山;[N];中国矿业报;2001年

2 ;[N];中国矿业报;2011年

3 记者 胡丽霞;[N];天水日报;2010年

4 薛蕾;[N];无锡日报;2011年

5 陈光明 王以镇;[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记者 高慧丽;[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7 记者 王晓馨;[N];天水日报;2011年

8 武健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9 万力;[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红前;渭河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瞿伟;基于空间大地测量反演理论的汾渭盆地地壳形变及地裂缝群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石玉玲;地裂缝作用下桥梁与房屋基础灾变机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李昌存;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胡建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马文瀚;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智;汾渭盆地地裂缝浅层地震精细探测方法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闫方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运城盆地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郭晋燕;基于GIS的渭河盆地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马宁;山西省大同市地裂缝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马文艳;灌溉作用诱发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安海波;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张占兵;巨厚煤层综放开采地表裂缝深度探测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8 冯利斌;北京未来科技城地裂缝成因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李安兴;马蹄形地铁隧道40°斜穿地裂缝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章卫卫;大西高铁太原盆地沿线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9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9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a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