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西湖凹陷SD构造带深部流体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9 08:00

  本文关键词:西湖凹陷SD构造带深部流体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西湖凹陷 SD构造带 深部流体 优质储层 影响


【摘要】:西湖凹陷SD构造带上主要发育CHX、CX、JG和TWT四个油气田,经过前期的勘探开发,证实SD构造带目的层始新统平湖组与渐新统花港组地层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SD构造带深部地层(≥3000m)低孔、低渗储层发育区段存在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局部发育的高孔、高渗带储层物性较好,物性较好的原因主要为次生孔隙的大量发育,次生孔隙的发育与热液及有机酸的溶蚀有关。SD构造带曾发生过2个期次的岩浆活动,大量的热液流体沿深大断裂、断层、渗透性储层及不整合面等通道向上喷涌,对砂岩储集层起改善作用,并留下了多处可以识别的标志,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又由于平湖组砂岩储集层段下覆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具有较高的生烃潜能,使碎屑颗粒遭到有机酸溶蚀,以溶蚀长石为主,这是造成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大量发育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SD构造带深部流体对优质储层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充分利用岩心、测井、铸体薄片、物性和有机地化等资料,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石含量较高,是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的良好前提。SD地区主要存在两个优质储层发育段:第一段主要发育于花下段,其孔隙度最大值可以达到35%,平均为21%;第二段主要发育于平中段,其孔隙度最大值为33%,平均为12%,发育Ⅰ类和Ⅱ类优质储层。在纵向上平湖组深部流体改造型储层,明显比花港组较差,花上段主要以Ⅰ类储层为主,花下段主要以Ⅱ类储层为主,平湖组几乎不存在Ⅰ、Ⅱ类储层,大部分发育Ⅲ类储层。在横向上,各个组在SD南部的储层类型都要比SD北部好。结合前面的研究结果,并根据能谱资料、包裹体资料分析显示,热流体对储层的改造表现在:对岩石骨架颗粒进行溶蚀的同时,还可以加速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中释放有机酸对储集空间的溶蚀,而且酸性热流体自身也会对储层进行溶蚀,产生利大于弊的影响;有机酸对储层的改造表现在:对长石等硅铝酸盐的溶蚀、对碳酸盐胶结物等碳酸盐类的溶蚀以及对石英的溶蚀,使之形成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粒间溶蚀扩大孔及铸模孔,提高储集空间,改善储集物性。
【关键词】:西湖凹陷 SD构造带 深部流体 优质储层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12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3-14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4-15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15-16
  • 第2章 SD构造带区域地质概况16-28
  • 2.1 构造演化特征18-20
  • 2.2 地层学特征20-21
  • 2.2.1 花港组地层学特征21
  • 2.2.2 平湖组地层学特征21
  • 2.3 沉积相特征21-28
  • 第3章 SD构造带储层特征28-46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28-33
  • 3.1.1 花港组储层岩石学特征29-31
  • 3.1.2 平湖组储层岩石学特征31-33
  • 3.2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33-35
  • 3.3 储层物性特征35-39
  • 3.3.1 花港组储层物性特征37-38
  • 3.3.2 平湖组储层物性特征38-39
  • 3.4 孔隙结构特征39-42
  • 3.5 优质储层类型42-46
  • 第4章 深部流体识别的证据及运移通道46-57
  • 4.1 热液流体存在的证据47-52
  • 4.1.1 钻遇的火山岩地层及其分布特征47-49
  • 4.1.2 岩浆热液矿物49-51
  • 4.1.3 与热液有关的自生矿物51
  • 4.1.4 热流体作用后自生胶结物的形成51-52
  • 4.2 研究区有机酸的来源52-55
  • 4.2.1 烃源岩发育特征53-54
  • 4.2.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54-55
  • 4.2.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55
  • 4.3 流体运移通道55-57
  • 第5章 深部流体改造型储层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57-72
  • 5.1 深部流体改造型储层纵向分布特征57-62
  • 5.2 深部流体改造型储层横向分布特征62-66
  • 5.3 改造型储层控制因素66-72
  • 5.3.1 热流体对储层的改造66-69
  • 5.3.2 有机酸对储层的改造69-72
  • 第6章 SD构造带储层孔隙演化模式72-77
  • 6.1 成岩阶段划分73-74
  • 6.1.1 早成岩A-B期73
  • 6.1.2 中成岩A-B期73
  • 6.1.3 晚成岩阶段73-74
  • 6.2 孔隙演化特征74-77
  • 结论77-79
  • 致谢79-80
  • 参考文献80-8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景;宋荣彩;杨知敏;杨慧;孙亮;涂妹;;西湖凹陷苏堤构造带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特征与有机酸之间的关系[J];科技通报;2016年02期

2 高伟中;杨彩虹;赵洪;;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热事件对储层的改造及其机理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5期

3 陈琳琳;万丽芬;黄龙泽;;浅析东海西湖凹陷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J];海洋石油;2015年02期

4 王团;;致密砂岩储层中优质储层的划分及识别方法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15年03期

5 薛伟伟;谭先锋;李泽民;邱雨;雍玉婷;蒋威;;碎屑岩中长石的溶解机制及其对成岩作用的贡献[J];复杂油气藏;2015年01期

6 彭己君;张金川;唐玄;张鹏;黄宇琪;尉菲菲;邓恩德;吕艳南;;东海西湖凹陷非常规天然气分布序列与勘探潜力[J];中国海上油气;2014年06期

7 苏奥;陈红汉;曹来圣;李成海;雷明珠;赵玉涛;;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及成因[J];沉积学报;2014年05期

8 蔡华;张建培;余逸凡;;东海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骨架颗粒构成及控制因素[J];上海国土资源;2014年03期

9 张旗;金惟浚;李承东;焦守涛;;“岩浆热场”说及其成矿意义(下)[J];甘肃地质;2014年02期

10 金之钧;朱东亚;孟庆强;胡文tD;;塔里木盆地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J];岩石学报;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819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19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