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龙门山飞来峰前缘角砾灰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启示

发布时间:2017-09-10 21:38

  本文关键词:龙门山飞来峰前缘角砾灰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龙门山逆冲推覆带 飞来峰 蒿属 崩塌角砾岩 薄皮构造


【摘要】:四川盆地北西缘的龙门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NE-SW走向的逆冲推覆构造,是中国研究薄皮构造最好的天然实验室之一,具体表现为沿着山前发育的一系列推覆体和飞来峰.飞来峰的就位时间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表现为中生代推覆就位和在新生代逆冲推覆、滑覆作用或冰川作用下就位.主体上,这些飞来峰的下伏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但位于龙门山中段的塘坝子飞来峰,其南东缘呈一狭长拖尾状,不整合盖在侏罗纪及协调变形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之上,这成为龙门山飞来峰新生代就位最直接、最有力也是最重要的地层学证据.通过野外构造观察和室内岩相学分析发现,塘坝子、白鹿顶飞来峰的前缘是一套角砾状灰岩,为重力作用下崩塌堆积重新胶结的产物,不具备完整地层的特点.从角砾状灰岩胶结物中提取出中亚地区晚始新世以来特有的蒿属花粉,表明这套飞来峰前缘的角砾状灰岩形成时代为晚始新世之后,重新确定其时代为新生代,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早二叠世.目前的野外研究表明,具有完整地层学含义而未破碎的飞来峰主体,所覆盖的最年轻的地层时代仍然是晚三叠世.因此角砾状灰岩与下伏侏罗纪地层的叠置关系,不能作为判定飞来峰就位于新生代的地层学证据,根据目前的地层叠置关系,仅能判定飞来峰就位于晚三叠世之后.角砾岩岩相学特征表明其为崩塌成因,时间为晚始新世之后,表明龙门山在这一时间发生了快速隆升.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龙门山逆冲推覆带 飞来峰 蒿属 崩塌角砾岩 薄皮构造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372028,41225009,4147219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1ZX05008-001)联合资助
【分类号】:P588.2
【正文快照】: 1引言飞来峰作为薄皮构造的典型代表历来受到构造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龙门山作为一个重要的构造界线分隔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图1),汶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更成为中国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地区.作为 图1龙门山区域地质简图改自Harrowfield和Wilson(2005)一个重要的构造地质学特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山,林茂炳;龙门山唐王寨滑覆构造分析[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石绍清;彭县地区飞来峰的特征及形成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3 贾东,陈竹新,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张惬,魏东涛,沈扬;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J];高校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猛;许强伟;王英德;田景雄;王书琴;杜继宇;;川西北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油砂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孙晓猛;杜继宇;单玄龙;程日辉;王英德;许强伟;田景雄;;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构造分带性及山前带变形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崔秉荃,卢武长,杨绍全;龙门山地区泥盆纪锶、碳同位素与海平面变化[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4 胡新伟,吴山,邓江红;龙门山中南段泰安寺-干沟-苍坪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吴山;;龙门山巨型滑覆型飞来峰体系与龙门山构造活动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刘树根;田小彬;李智武;孙玮;郭兵;刘顺;;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王国芝;刘树根;赵锡奎;;龙门山中段川西前陆盆地初始盆山边界及其变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韩建辉;李忠权;王道永;;龙门山中段清平叠覆式飞来峰的厘定[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李智武;刘树根;林杰;汤聪;邓宾;孙玮;;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黄晓萍;朱介寿;曹家敏;黄玉婷;蒋科植;王成;江晓涛;杨宜海;;用非均匀速度模型对汶川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海;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李佐臣;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造山带(北段)物质组成、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D];长安大学;2009年

3 戴建全;龙门山冲断带形变破裂作用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闫亮;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许海龙;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朱爱斓;川西地区主干活动断裂间震期滑动习性与运动状态的地震学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7 刘殊;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8 李月;松潘—阿坝及东缘龙门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动力学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沈中延;上扬子地块西北缘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平;川东—雪峰褶皱逆冲带的弧形构造及长江中游袭夺—反向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丰成君;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2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3 张彤;川西前陆盆地汉王场构造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邱占林;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5 郭斌;龙门山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韩建辉;龙门山中段清平飞来峰的厘定及形成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佐臣;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06年

8 李士祥;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储层预测[D];长江大学;2006年

9 刘江涛;中西部三种类型前陆盆地盖层封闭性评价及对比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10 张勤学;川西前陆盆地南部莲花山区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立;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林茂炳,吴山;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3 刘树根,赵锡奎,罗志立,徐国盛,王国芝,C.J.L.Wilson,Dennis Arne;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刘肇昌,代真勇;四川彭县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形成[J];地球科学;1986年01期

6 王二七,孟庆任,陈智j,陈良忠;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7 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罗志立,刘树根;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J];地震地质;1994年04期

8 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罗志立,,刘树根;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J];地震地质;1994年04期

9 马杏垣;索书田;;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J];地质学报;1984年03期

10 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沈飞;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J];地质学报;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辉;李忠权;王道永;;龙门山中段清平叠覆式飞来峰的厘定[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陶晓风;四川芦山中林地区飞来峰的特征及形成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3 赵叶;;杭州名景飞来峰[J];科学之友;1996年10期

4 杨雄庭;涟邵煤田滑来峰构造成因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年03期

5 吴山,赵兵,胡新伟;再论龙门山飞来峰[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韩文文;李杨;;四川广元三堆地区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3年03期

7 卢仲康;;杭州灵隐飞来峰[J];地球;2003年05期

8 龙年;陶晓风;;龙门山北段宝珠寺飞来峰的特征及形成演化[J];地质学刊;2012年04期

9 吴山;;龙门山巨型滑覆型飞来峰体系与龙门山构造活动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吴山;龙门山南段大型飞来峰[J];矿物岩石;199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同林;何银武;周自隆;;关于四川彭县“飞来峰”的新见解[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9)[C];1994年

2 王二七;王世锋;樊春;王刚;;滇西一些新生代飞来峰的构造演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新德;江中奇峰 流来峰[N];中国矿业报;2000年

2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 刘兴诗 张文敬 汤经武 董仁威 执笔;世界最大飞来峰群“落户”龙门山[N];四川科技报;2009年

3 唐安均 晏敏 本报记者 杨华春;飞来峰怎样形成 多种观点相碰撞[N];成都日报;2005年

4 郭文;西来峰煤化工公司让党建基础“强”起来[N];乌海日报;2011年

5 宋春仑 本报记者 杨华春;包装飞来峰让彭州旅游热起来[N];成都日报;2005年

6 曾庆瑞;在历史的风云中展示共产党人形象[N];文艺报;2003年

7 陈京松;通俗中见深刻,传奇里演真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邢建军;西来峰地税分局税费收入突破亿元[N];乌海日报;2011年

9 王森浩;西来峰地税分局超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N];乌海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建辉;龙门山中段清平飞来峰的厘定及形成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2 胡锁天;龙门山中段彭州市葛仙山塘坝子飞来峰及其前缘堆积物成因认识[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张骏蕾;飞来峰元代“西天梵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龙年;龙门山北段宝珠寺飞来峰构造特征及成因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26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26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a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