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东北缘尖扎盆地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17-09-12 02:21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尖扎盆地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中新世 无序绿蒙混层黏土矿物 混层比 古气候


【摘要】:尖扎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形成、演化必然受到了高原隆升深刻影响,同时它又位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急流三者的汇聚带,属于气候敏感区域。尖扎盆地加让剖面11.8~5.8 Ma的沉积序列为重建晚中新世以来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环境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所蕴藏的丰富的构造活动和古环境信息,为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极地冰量变化(全球气温变化)与东亚季风演化及内陆干旱化之间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根据野外岩性特征及沉积物粒度分析,认为尖扎盆地加让剖面以风成红黏土沉积为主体,但发生过多次沉积微相变化,夹杂有短暂的湖相及三角洲(河流)相沉积。一般认为沉积相、微相的变化是对沉积时期气候演化最直观的反映,然而在以往的古气候重建研究工作中,多是注重物理、化学、生物等古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忽略了气候代用指标与沉积相变的对比研究。本文尝试将尖扎盆地加让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各项指标与沉积相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无序绿蒙矿物混层比变化与沉积相变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吻合度最高,伊利石化学指数变化次之,黏土矿物含量、比值,结晶度等常规指标吻合度最低。综合分析后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无序绿蒙混层矿物混层比与伊利石化学指数具有较高的气候敏感性,受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构造活动区古气候的代用指标(绿蒙混层比降低,伊利石化学指数增加,气候趋于湿润,绿蒙混层比增加,伊利石化学指数降低,气候趋于干旱);(2)与伊利石化学指数相比,无序绿蒙混层矿物混层比与沉积相变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吻合度更高一些,主要是因为无序绿蒙混层矿物多为自生成因,其混层比指标直接指示着沉积区的古气候状况,而加让剖面伊利石等端元矿物以碎屑成因为主,其化学指数或多或少携带有母岩区及搬运历经区的古气候信息,综合来看,无序绿蒙矿物混层比不但可以作为构造活动区古气候的代用指标,还可以作为碎屑成因黏土矿物较为发育区域的古气候代用指标;(3)根据无序绿蒙矿物混层比的变化,结合剖面岩性及沉积相变化,将尖扎盆地加让剖面红黏土沉积划分出9个气候演化阶段,其中包括A(11.8~11.0 Ma)、D(9.5~9.4Ma)、H(7.7~7.5 Ma)三个干冷气候时期,B(11.0~10.1 Ma)、C(10.1~9.5 Ma)、E(9.4~9.05 Ma)三个相对湿润气候时期,F(9.05~8.5 Ma)、G(8.5~7.7 Ma)、I(7.5~5.8Ma)三个冷干-暖湿波动时期;(4)黏土矿物含量、比值、结晶度等常规指标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在个别沉积阶段出现多解(自相矛盾),或者与沉积相变所反映的气候演化过程不相符,主要是由于黏土矿物含量、比值、结晶度等常规指标受到构造活动、沉积相变的叠加影响,据此揭示出10.1 Ma、7.7 Ma前后尖扎盆地周沿山地可能分别经历了一次构造隆升事件,9.78 Ma、9.5 Ma、9.4 Ma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及比值的突变归因于沉积相的变化;9.78~9.5 Ma,9.4~9.05 Ma两个时期黏土矿物除了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还受风化母岩的控制;(5)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及其比值指标在构造活动区古气候重建工作中只能作为辅助指标,所揭示的古气候信息值得进一步验证;在一段沉积序列中,如果沉积相多变,则每个沉积相内的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及其比值指标变化具有气候意义,跨沉积相段的黏土矿物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气候意义难以明确,因为不同沉积相控制下黏土矿物组合及丰度差异较大。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中新世 无序绿蒙混层黏土矿物 混层比 古气候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77;P5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26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11-12
  • 1.2 中国北方红黏土研究进展12-14
  • 1.3 黏土矿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1.3.1 黏土矿物各项指标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14-17
  • 1.3.2 黏土矿物特征对构造活动的指示17-18
  • 1.3.3 XRD在黏土矿物定相定量工作中的应用18-21
  • 1.4 青藏高原东北部各盆地沉积物古气候记录21-22
  • 1.5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研究现状22-23
  •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23-24
  • 1.6.1 研究内容23-24
  • 1.6.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4
  • 1.7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的工作24-26
  • 1.7.1 野外工作经历24-25
  • 1.7.2 论文工作量统计25-26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区域地质背景26-29
  • 2.1 自然地理概况26-27
  • 2.2 区域地质背景27-29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29-33
  • 3.0 剖面概况29-30
  • 3.1 样品采集和分样30
  • 3.2 实验方法30-33
  • 3.2.1 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实验30-31
  • 3.2.2 粒度测试实验31-33
  • 第四章 加让剖面黏土矿物定性定量分析33-40
  • 4.1 定性分析33-35
  • 4.2 定量分析35-40
  • 4.2.1 绿蒙混层比计算35-36
  • 4.2.2 黏土矿物相对含量计算36-40
  • 第五章 沉积相划分40-46
  • 5.1 岩性特征40-42
  • 5.2 粒度分析42-46
  • 5.2.1 粒度分布曲线及概率累计曲线42-43
  • 5.2.2 沉积环境函数判别分析43-46
  • 第六章 尖扎盆地加让剖面沉积物古环境记录46-64
  • 6.1 绿蒙混层矿物混层比的古气候意义46-50
  • 6.2 黏土矿物指标古环境信息记录50-64
  • 6.2.1 古气候信息记录52-58
  • 6.2.2 构造活动信息记录58-62
  • 6.2.3 尖扎盆地区域气候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62
  • 6.2.4 小结62-64
  • 结论与创新64-66
  • 8.1 结论64-65
  • 8.2 创新点65-66
  • 参考文献66-7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9-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宝亮;李祥辉;陈云华;曹珂;;中国“东部高原”东北部黏土矿物特征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2 周晓静;池野;李安春;孟庆勇;胡刚;;两种方法计算黏土矿物相对含量结果的比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6期

3 宋圣荣;;台湾车笼埔断层带上的黏土矿物变化和摩擦温度(英文)[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6期

4 牛刚;王杰民;;关于黏土矿物粒级提取的方法探讨[J];甘肃科技;2011年16期

5 李荣彪;洪汉烈;殷科;王朝文;高文鹏;韩文;吴青峰;;过氧化氢和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处理对红土中黏土矿物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4期

6 葛倩;初凤友;刘敬圃;杜远生;薛佐;方银霞;;南海表层黏土矿物的分布与来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4期

7 冒海军;郭印同;王光进;杨春和;;黏土矿物组构对水化作用影响评价[J];岩土力学;2010年09期

8 何梦颖;郑洪波;黄湘通;贾军涛;李玲;;长江流域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9 ;“机遇”号发现火星存在黏土矿物迹象[J];西部资源;2013年01期

10 张寒;朱炎铭;夏筱红;胡琳;陈洁;;页岩中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对甲烷吸附能力的探讨[J];煤炭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明;季峻峰;陈小明;吴昌志;潘宇观;武兵;;山东东营凹陷黏土矿物的演化与成岩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2 黎清华;万世明;李安春;何军;;广西钦州湾-防城港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制约[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吉利明;邱军利;夏燕青;张同伟;;常见黏土矿物电镜扫描微孔隙特征与甲烷吸附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4 吉利明;罗鹏;;样品粒度对黏土矿物甲烷吸附容量测定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5 赵东升;孔红喜;崔俊;雷振锋;;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演化控制因素[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吉利明;邱军利;张同伟;夏燕青;;泥页岩主要黏土矿物组分甲烷吸附实验[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7 姚立;葛茂发;;二氧化硫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张春霞;;含赤铁矿样品受热磁性增强机制研究:黏土矿物的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刘如春 本报通讯员 叶国志 谢苗 欧国云;黏土矿物:毒土农业的终结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孝文;“机遇”号发现火星黏土矿物 或成为中性水存在证据[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学峰;黏土矿物表面修饰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性能规律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马丽娜;高速铁路路基低黏土矿物泥岩膨胀机理及影响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3 黄春;黏土矿物抑制性和黏土胶体的热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左俊;青藏高原东北缘尖扎盆地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D];长安大学;2016年

2 刘娟娟;铜、铬单一及复合体系在两种黏土矿物中吸附的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洪艳;吉林省中东部石炭系—二叠系黏土矿物的成因意义[D];吉林大学;2012年

4 魏飞;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张磊;内蒙古中部第四纪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古气候演化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张龙;抑制剂对黏土矿物结合水的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7 张亚涛;泥岩电化学改性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34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34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7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