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SDN环境下的并行地震解释系统数据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0:09

  本文关键词:SDN环境下的并行地震解释系统数据管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并行地震解释系统 软件定义网络 数据管理 数据传输 数据部署


【摘要】:地震解释系统作为地震勘探领域的专业软件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数据解释效率,对系统的并行化势在必行,而数据管理技术是影响并行解释系统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传统网络架构不能很好的解决这问题主要因为其对网络信息和控制力的缺乏,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SDN网络架构在一系列领域取得的成功为并行地震解释系统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基于SDN创新性地对系统的数据管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主要创新和工作包括:(1)针对并行解释中多样的数据读取需求,设计了基于二级索引的地震数据存储模型。控制器端利用自身索引信息和掌握的网络状态能定位与用户读取需求一致且离用户最近的数据服务器,从而有效减少地震数据的传输量和传输距离。同时,为了保证用户请求的数据能够快速到达,本文提出了用户自定义链路权重选路算法解决数据流在网络中的调度问题,相对于传统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该方法更适合多用户同时申请大型地震数据场景。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在时延抖动、丢包率及网络中各链路的利用率等方面都比传统方法有明显的性能提升。(2)针对并行解释小组间解释需求不断变动导致小组间传输地震数据代价变大的问题,研究了动态调整数据部署位置算法降低数据传输开销。将该问题抽象为一个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利用SDN控制器收集的信息,采用本文的算法调整数据部署位置并通过实验对该场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利用上述方法调整小组间数据部署位置能有效降低跨组传输数据的开销,提高整体解释效率。同时,本文阐述了一种在小组间网络相对空闲时迁移数据的方法,经过验证说明该方法能在合理时间内完成数据迁移任务。(3)为了在实际系统中验证二级索引存储模型及用户自定义链路权重算法,利用Open vSwitch搭建网络环境,在此基础上用装有地震解释系统的客户端进行多用户并行解释。通过测试论证了本文研究的数据管理方案对提高并行解释效率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关键词】:并行地震解释系统 软件定义网络 数据管理 数据传输 数据部署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31.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5-18
  • 1.2.1 地震解释系统和数据管理技术15-17
  • 1.2.2 SDN发展概述17-18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18-19
  • 1.4 论文结构19-20
  • 第二章 新型并行地震解释系统数据管理架构研究20-37
  • 2.1 地震数据介绍20-25
  • 2.1.1 地震数据特点20
  • 2.1.2 地震数据文件格式20-21
  • 2.1.3 地震数据读取需求21-23
  • 2.1.4 并行解释数据管理需求23-25
  • 2.2 链路负载均衡技术25-27
  • 2.2.1 链路负载均衡分类25-26
  • 2.2.2 常见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26
  • 2.2.3 现有链路负载均衡方法的不足26-27
  • 2.3 软件定义网络27-32
  • 2.3.1 软件定义网络优点27-28
  • 2.3.2 OpenFlow概述28-30
  • 2.3.3 SDN控制器介绍30-32
  • 2.4 新型并行地震解释系统架构32-36
  • 2.4.1 新型网络架构的必要性32
  • 2.4.2 整体架构描述32-34
  • 2.4.3 全局状态控制34-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并行地震解释小组内数据存储及调度研究37-58
  • 3.1 引言37-38
  • 3.2 解释小组中地震数据存储模型38-44
  • 3.2.1 地震数据与索引38-39
  • 3.2.2 地震数据存储优化与二级索引39-42
  • 3.2.3 解释文件的存放与同步42-44
  • 3.3 数据传输调度算法设计44-51
  • 3.3.1 Floodlight路由算法和转发机制44-46
  • 3.3.2 默认路由算法弊端46-48
  • 3.3.3 最先匹配算法设计48-49
  • 3.3.4 用户自定义链路权重的选路算法设计49-51
  • 3.4 算法实现51-53
  • 3.4.1 实现步骤51-52
  • 3.4.2 算法性能和结果52-53
  • 3.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53-57
  • 3.5.1 Mininet介绍53
  • 3.5.2 实验场景53-54
  • 3.5.3 实验结果及分析54-57
  • 3.6 本章小结57-58
  • 第四章 并行地震解释小组间数据智能部署及迁移方法研究58-71
  • 4.1 研究动机及意义58-59
  • 4.2 地震数据最优部署方案研究59-64
  • 4.2.1 相关模型59-60
  • 4.2.2 最优数据部署位置选取算法60-62
  • 4.2.3 最优数据部署位置调整算法62-64
  • 4.3 地震数据迁移方案研究64-67
  • 4.3.1 相关模型64-65
  • 4.3.2 数据迁移方案设计65-67
  • 4.4 算法仿真与分析67-70
  • 4.4.1 实验场景介绍67-68
  • 4.4.2 仿真结果分析68-70
  • 4.5 本章小结70-71
  • 第五章 系统测试71-79
  • 5.1 测试平台71
  • 5.2 测试场景71-73
  • 5.3 测试方法及结果73-78
  • 5.3.1 数据存储及调度测试73-76
  • 5.3.2 并行解释功能测试76-78
  • 5.4 本章小结78-79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9-81
  • 6.1 工作总结79-80
  • 6.2 工作的不足与展望80-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皓;周建军;;地震解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6期

2 张丽;;浅议精细地震解释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6期

3 谢剑鸣;;现代的地震解释工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0年06期

4 ;中美地震解释讨论会将在涿县召开[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4年02期

5 王东泉;;计算机辅助地震解释及有关技术[J];石油物探译丛;1985年01期

6 谢剑鸣;;再论现代的地震解释工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7年02期

7 Alistair R.Brown;刘爱香;;地震解释的现状和未来[J];国外油气勘探;1993年04期

8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用真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地震解释[J];吐哈油气;2001年03期

9 ;地震解释概论[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6年02期

10 White Paper;田文辉;;地震解释与处理再次统一时代的到来[J];国外油气勘探;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晓;王永刚;白博;;快速独立分量算法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卫波;刘展;许琦;杜润林;张刚;;基于地震解释成果的地质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袁世洪;万忠宏;詹仕凡;陈茂山;;体曲率属性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春园;魏修成;刘洋;徐胜峰;;多波多分量地震解释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吉祥;凌云;施泽进;;小于1/4波长储层的地震解释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宏文;;浅谈地震解释剖面的后处理[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曹树春;刘春成;;利用地震资料描述储层的地震解释工作思路及核心环节[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岳承琪;;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延玲;杨长春;;物探及地质资料在地震解释中的使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金淼;朱振宇;赵伟;高静怀;;基于广义S变换的薄层刻画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凌征翔 特约记者 屈永志;川庆物探地震解释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N];企业家日报;2014年

2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全攀峰;松辽盆地塔112肇35区块地震解释项目获突破性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世伟;地震解释中的图像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道权;基于SDN的分布式并行地震解释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沈涛;SDN环境下的并行地震解释系统数据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梁阔洋;地震解释建模数据质量控制模型及优化算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张雅君;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复杂构造带地震解释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魏强;地震解释相关算法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李新幸;多维度关联分析及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7 武毅;Seiwave地震解释系统工区底图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43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43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3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