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双重孔隙介质中P1波在自由边界上的反射

发布时间:2017-09-14 19:03

  本文关键词:双重孔隙介质中P1波在自由边界上的反射


  更多相关文章: 双重孔隙介质 P波 自由边界 入射角 频率 振幅反射系数


【摘要】:对双重孔隙介质波动中的体波及P1波在半空间自由透水和不透水边界上的反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求解。通过数值计算,对双重孔隙介质中4种体波的弥散和衰减特性,以及不同边界上反射波振幅反射系数随P1波入射角和频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P1、P2、P3和S波均具有弥散和衰减特性,P1波传播最快而衰减最慢,P3波传播最慢而衰减最快;(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P2、P3和S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均先增大后减小,反射P1波则先减小后增大,且边界透水条件对反射P2和P3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影响显著,对P1和S波的影响较小,但透水和不透水边界下振幅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趋势一致;(3)反射P2、P3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不透水边界下反射P2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大于透水边界下的反射系数,而反射P3波则相反;(4)随着频率增大,透水边界下反射P1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不透水边界下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反射S波的振幅反射系数随频率变化情况则与P1波相反。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滨海与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双重孔隙介质 P波 自由边界 入射角 频率 振幅反射系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U1234204;No.51378463)~~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1引言1956年,Biot运用唯像学的方法,基于热力学原理建立了饱和流体多孔介质中波传播理论[1],奠定了多孔介质波动理论的基础。基于Biot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饱和流体介质中体波和表面波的弥介质中仅考虑一种相互连通的孔隙,亦即流体只存在单一孔隙中。许多关于岩石和吸声材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立志;于慧俊;刘化冰;李新;郭葆鑫;ANFEROVA S;ANFEROV V;;新型核磁共振孔隙介质分析仪的研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2 韩其玉,刘仲一;唐氏孔隙介质波动理论修正[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年03期

3 韩其玉,刘仲一;具有封闭孔隙的孔隙介质边界条件[J];石油物探;1995年02期

4 韩其玉,刘仲一,王永刚;孔隙介质震电方程[J];石油物探;1997年S1期

5 邵龙潭;孙益振;;考虑孔隙变形的孔隙介质本构关系初探[J];岩土力学;2006年04期

6 张小莉;冯乔;王玉生;;双孔隙介质砂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其油气意义[J];测井技术;2006年04期

7 赵海波;王秀明;陈树民;李来林;;未饱和孔隙介质的声场响应[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0年07期

8 周波,王为民,郭和坤,黄延章,罗晓容;孔隙介质润湿性的核磁共振刻度特征的测量[J];地球科学;2004年04期

9 杜伟;邓继新;曲寿利;王世星;;含裂隙孔隙介质中纵波传播特征研究[J];石油物探;2013年04期

10 张新明;刘克安;刘家琦;;流体饱和多孔隙介质波动方程多尺度反演[J];应用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其玉;刘仲一;;具有封闭孔隙的孔隙介质界面连续条件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刘仲一;韩其玉;;孔隙介质界面封闭孔隙量与声波反射透射关系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易良坤;席道瑛;张程远;田象燕;;唯象的孔隙介质波动理论[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关威;胡恒山;;流体-孔隙介质交界面的参数平均法处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韩其玉;牟永光;;孔隙介质声波模型边界条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孙晟;牛滨华;;线弹性各向同性组分孔隙介质模型的理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余仕成;王克协;;孔隙介质地层含气饱和度对声测井曲线的影响[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8 周久光;张玉君;崔志文;吕伟国;王克协;;井外饱和孔隙介质中的爆炸点源激发的声电场[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王丁;张美根;;裂缝内连通性对孔隙介质中波传播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胡恒山;高永新;;水平分层孔隙介质中点源激发的震电波场的数值模拟及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琨;孔隙介质渗流基本方程的探索[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孙晟;组分孔隙介质模型及其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凌云;介观尺度孔隙介质地震波衰减特征与流体识别[D];吉林大学;2015年

4 邹冠贵;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及衰减特征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5 杨庆节;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生强;孔隙介质储层参数反演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关威;孔隙介质弹性波—电磁场耦合效应测井的波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文宇;理想孔隙介质超声蠕动以及超声波在其中的传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毛迪凡;孔隙介质渗流基本方程的改进[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吴佳平;受预应力双重孔隙介质层动力问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杜伟;介观尺度流体流动作用对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特征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凌刚华;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的界面问题及其波场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王春霞;孔隙介质柱面边界上声波散射的理论与数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贺瑶瑶;裂隙—孔隙介质细观渗流机理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8 孔丽云;裂缝诱导各向异性双孔隙介质地震波场传播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张言;震电效应下平面波在流体和孔隙介质界面上的折反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唐海龙;三重介质水平井压力特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851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51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