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远震接收函数与地壳结构
本文关键词: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远震接收函数与地壳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秦岭造山带及其南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 CCP偏移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构造界带
【摘要】: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刻划了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的地壳厚度、泊松比以及构造界带.研究结果显示,(1)关于地壳厚度:地壳最厚的区域出现在大巴山,地壳厚度集中在47~51km之间,秦岭的地壳厚度相对大巴山较薄,且呈向北减薄趋势,集中在37~46km之间,渭河盆地地壳厚度为本区域最薄地带,在34°N左右处达到最薄为35km,剖面北侧的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缓慢,多为44km左右,南侧的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地壳厚度向南缓慢减薄,集中在42~48km之间;(2)关于泊松比:使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法得到了沿剖面各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纵、横波速度比VP/VS(κ),进一步计算得到泊松比σ,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秦岭造山带的泊松比明显低于南北两侧区域,其小于0.26的泊松比表征着该区域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酸性岩石,亦即其酸性长英质组分上地壳相对于基性铁镁质组分下地壳较厚,该区域没有高泊松比分布则表明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3)关于构造界带:秦岭—大巴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的边界并非在勉略构造带,应向南移至四川盆地的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分踞秦岭—大巴造山带南、北两侧,且分别以较陡倾角向南和相对较缓的倾角向北俯冲于秦岭—大巴造山带之下,使得秦岭—大巴造山带呈不对称状扇形向外扩展与向上抬升的空间几何模型.秦岭和大巴山之间33°N附近存在分界面,两区域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各异.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及其南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 CCP偏移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构造界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914012)资助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Crust structu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and the region on its northand south margins from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I Xiang1,2,3,TENG Ji-Wen1*,LIU You-Shan1,2,MA Xue-Ying1,2,QIAO Yong-Hu1,2,DONG Xing-Peng1,2,SONG Peng-Han1,21引言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年09期
2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热冷却过程[J];地质论评;2002年S1期
3 张国伟;;试论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演化基本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4 王治平,杨逢清,,赵培荣;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J];地球科学;1995年06期
5 王平安,陈毓川;秦岭造山带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1997年01期
6 郭进京;秦岭造山带中秦岭群内初始北北东向构造方位及其地质意义[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8年01期
7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抬升的热年代学证据[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8 杨志华,郭俊锋,苏生瑞,李勇,苏春乾,张传林,黑爱芝,梁云;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9 宋传中;张国伟;牛漫兰;刘国生;霍立新;;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10 张国伟,张宗清,董云鹏;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益民;曹宣铎;张二朋;胡云绪;杨军禄;潘晓萍;贾群子;李文明;;西秦岭造山带结构造山过程及动力学[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2 宋传中;牛漫兰;刘国生;;秦岭造山带北缘的两次俯冲汇聚[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亮;;氡测试技术在秦岭造山带隐伏断裂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传中;牛漫兰;刘国生;;秦岭造山带与华北板块的汇聚因子[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扬鉴;崔永强;;论秦岭造山带及其立交桥式构造的动力学与流变学[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张寿广;刘国惠;;秦岭造山带变质地层研究获得丰硕成果[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5)[C];1993年
7 张荣华;胡书敏;蔡俊军;;西秦岭造山带水热事件的同位素演化[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周国藩;杨森楠;;秦岭造山带的深部构造[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9 张永双;曲永新;吴树仁;何锋;石菊松;;秦岭造山带工程地质研究导论[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卢欣祥;;秦岭花岗岩与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关系[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岭的矿产怎么来的?[N];光明日报;2000年
2 文欣;又识秦岭真面目[N];中国矿业报;2003年
3 蔡立军 田矿;一项重大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在京通过专家组验收[N];中国冶金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海燕;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2 陈志宏;秦岭造山带东部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3 梁文天;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D];西北大学;2009年
4 秦江锋;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拾零;秦岭造山带中段及其邻区重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赵凌强;西秦岭造山带(中段)及其两侧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853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5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