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板块几何形态对大陆深俯冲动力学的制约
本文关键词:三维板块几何形态对大陆深俯冲动力学的制约
更多相关文章: 大陆俯冲 超高压变质 板块几何形态 数值模拟 喜马拉雅 大别—苏鲁
【摘要】:大陆深俯冲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大陆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前人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观测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然而,自然界中大陆板块的俯冲、碰撞及造山过程大部分具有明显的沿走向的差异性,这种典型的三维特征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聚大陆板块的初始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本文采用三维高分辨率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方形大陆板块和楔形大陆板块两种不同的俯冲-碰撞模型,并且俯冲大陆板块侧面与大洋俯冲带相邻.数值模拟结果揭示大洋板块可以持续地俯冲到地幔之中,而大陆板块俯冲到一定深度处,其前端的俯冲板块将发生断离,并进而造成残余的大陆板块俯冲角度的减小.方形大陆俯冲板块的断离深度约为150km,而楔形大陆俯冲板块的断离深度较大,约250~300km,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俯冲带中大洋板块的牵引力和大陆板块的负浮力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无论方形还是楔形大陆板块俯冲模型中,板块断离后,侧向的大洋俯冲板块仍可以拖曳约60~70km宽的大陆边缘岩石圈持续向下俯冲,揭示了新西兰东部的洋-陆空间转换俯冲带的动力学机制.并且,数值模型与喜马拉雅造山带和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进行了对比,进而对其高压-超高压岩石空间展布沿走向的差异性特征和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作者单位】: 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大陆俯冲 超高压变质 板块几何形态 数值模拟 喜马拉雅 大别—苏鲁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5CB856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90860,4130407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B(XDB18020104)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项目联合资助
【分类号】:P542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海;许志琴;;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沿走向的转换动力学及流体-熔体活动的作用[J];岩石学报;2015年12期
2 LI ZhongHai;LIU MingQi;Taras GERYA;;Material transportation and fluid-melt activity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 Numerical modeling[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5年08期
3 李忠海;刘明启;Taras GERYA;;俯冲隧道中物质运移和流体-熔体活动的动力学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7期
4 李忠海;;大陆俯冲-碰撞-折返的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5期
5 LI ZhongHai;;A review on the numerical geodynamic modeling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collision and exhumatio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1期
6 ;Developing the plate tectonics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15期
7 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8 郑永飞;叶凯;张立飞;;发展板块构造: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J];科学通报;2009年13期
9 石耀霖,范桃园;大洋板块拖曳窄条陆壳俯冲——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形成的构造条件[J];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10 石耀霖,范桃园;大洋岩石层拖曳窄条陆壳俯冲的极限尺度分析——以新西兰南岛和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海;石耀霖;;三维板块几何形态对大陆深俯冲动力学的制约[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8期
2 汤家富;侯明金;;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再论大别造山带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J];地学前缘;2016年04期
3 王波华;张怀东;王萍;徐晓春;郝越进;;北淮阳地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学前缘;2016年04期
4 康磊;校培喜;高晓峰;奚仁刚;杨再朝;;茫崖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对阿尔金南缘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启示[J];岩石学报;2016年06期
5 皇甫鹏鹏;王岳军;范蔚茗;李忠海;王喻鸣;周永智;;大洋平板俯冲的数值模拟再现:洋 陆汇聚速率影响[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年03期
6 查显锋;辜平阳;董增产;陈锐明;卢忠沅;;柴北缘西段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及其构造环境[J];地球科学;2016年04期
7 王立社;李智明;仇银江;张耀选;詹小弟;;阿尔金奇克山东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成因意义[J];地质学报;2016年04期
8 ZHENG YongFei;CHEN RenXu;XU Zheng;ZHANG ShaoBing;;The transport of water in subduction zone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6年04期
9 郑永飞;陈仁旭;徐峥;张少兵;;俯冲带中的水迁移[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03期
10 王立社;杨鹏飞;段星星;龙小平;孙吉明;;阿尔金南缘中段清水泉斜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及成因研究[J];岩石学报;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海;;大陆俯冲-碰撞-折返的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5期
2 LI ZhongHai;;A review on the numerical geodynamic modeling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collision and exhumatio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1期
3 ZHENG YongFei;ZHAO ZiFu;CHEN YiXiang;;Continental subduction channel processes: Plate interface interaction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35期
4 郑永飞;赵子福;陈伊翔;;大陆俯冲隧道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板块界面相互作用[J];科学通报;2013年23期
5 ;Developing the plate tectonics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15期
6 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7 曾令森;梁凤华;Paul Asimow;陈方远;陈晶;;深俯冲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与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长英质多晶包裹体的形成[J];科学通报;2009年13期
8 张开均;唐显春;;青藏高原腹地榴辉岩研究进展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科学通报;2009年13期
9 吴元保;;大陆造山过程的多期演化:以西大别为例[J];科学通报;2009年13期
10 郑永飞;叶凯;张立飞;;发展板块构造: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J];科学通报;2009年1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敏;大陆板块在西藏高原的碰撞[J];科学通报;1982年16期
2 程新民;地轴倾斜与大陆板块漂移[J];地学前缘;2000年01期
3 范国宾;事实与臆断—大陆板的类型生成与年龄定的讨论[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4 ;大陆的尽头在什么地方?[J];奇闻怪事;2011年12期
5 刘俊鹏;;大陆形状决定动植物的外形[J];大科技;1999年04期
6 程新民;;地轴倾斜与大陆板块漂移[J];地球;2000年04期
7 朱炳泉;从青藏高原探讨挤压板块的热历史[J];地球化学;1982年03期
8 Richard A. Kerr;何永年;;大陆板块正在变厚[J];地震地质译丛;1986年06期
9 柳荔;中国大陆板块形成的新观点[J];矿产与地质;1988年02期
10 菁文;;梦幻般的冰岛[J];科学大观园;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宗晋;张进;;从中国山、盆、原看全球对其动力学环境之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盛英明;郑永飞;;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的熔体活动和元素迁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Structural signatures and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Indosinian Xuefengshan transpressive belt,South China Interior[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舒怡;因11日强烈地震 日本或东移4米[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本报记者 彭德倩;二探南海,三大问号[N];解放日报;2014年
3 记者 梁均贵 通讯员 王佩莲 实习生 高博;北京年平均移动5毫米[N];湖北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866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6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