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演与偏移的缝洞储层地震波场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正演与偏移的缝洞储层地震波场特征分析
【摘要】:缝洞储层是一种重要的碳酸盐岩储层,正成为国内增储上产的主要勘探目标。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以及非均质性,使得在缝洞储层的地质模型的建立,地震识别与预测缝洞储层等方面都存在困难。缝洞既可以作为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因此对缝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缝洞储层地震正演与偏移问题,研究了基于全程声波方程的高阶有限差分波场延拓算子、叠后正演与偏移原理、震源机制、网格模型建立方法、缝洞地震特征模拟方案、缝洞模型正演与偏移及其波场特征分析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利用CAD+MISS软件来等比例建立复杂模型的方案。先利用CAD软件等比例绘制模型,然后输出模型为高分辨率图片,再利用MISS软件进行图像识别来生成网格数据,最后将文本格式的网格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文件,以及利用密度及速度文件计算反射系数,到此模型数据准备工作完成。从全程声波方程出发,推导了规则网格情况的高阶有限差分波场延拓公式,这种波场延拓算子能够适应速度纵横向变化,采用雷克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结果作为震源来产生特定主频、带宽的地震波,并利用爆炸反射界面原理实现时间二阶空间四阶有限差分叠后正演与叠后偏移。这种叠后正演方法要比褶积方法精确得多,因为这种波动方程正演结果不仅具有精确的运动学特征,还包含动力学特征。并且要比采用叠前正演得到自激自收剖面的效率高。首先在常速介质中作点脉冲偏移响应测试,初步验证了叠后偏移的准确性。然后在纵横向介质进行了点绕射试验,证明了有限差分叠后正演与叠后偏移对于介质横向速度变化适应性较好。之后对纵横向速度变化的背斜模型进行了叠后正演与叠后偏移,也得到了正确结果。最后通过对高陡构造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叠后正演结果反射特征清楚,叠后深度偏移对于陡倾角实现了很好地成像,证明时间二阶空间四阶有限差分方法能够对复杂构造的波场传播进行精确的模拟。研究了小尺度-叠后正演-重采样-滤波-叠后偏移的缝洞模拟方案,试验对比了该缝洞模拟方案与大尺度采样-叠后正演-叠后偏移的模拟方案,分析结果证明第一种方案能够很好地模拟溶洞等小尺度地质体的地震特征。在对溶洞模型进行正演与偏移时,发现平滑模型速度对有限差分叠后正演与叠后偏移结果改善明显。通过不同尺度的分离溶洞模型以及溶洞串进行叠后正演与偏移,精确地模拟出单个溶洞的反射特征以及多个溶洞产生的串珠反射特征。对潜山内幕含有溶洞的模型进行叠后正演,然后采用不同的上覆地层速度对叠后正演结果进行叠后偏移,分析结果发现过大的上覆地层速度会造成偏移画弧,潜山界面以及靠近潜山界面的内幕溶洞成像不清楚,难以识别溶洞;而过小的上覆地层速度会使得潜山内幕的溶洞空间归位不完全,成像结果显示的溶洞尺度大于其实际尺度,结果不准确;证明叠后深度偏移对于层速度的准确程度要求较高。最终建立了轮古西工区的复杂缝洞模型,模型中存在溶洞以及裂缝带,采用有限差分进行叠后正演及叠后偏移,很好地模拟了缝洞的地震特征。从叠后正演剖面上识别风化壳下的溶洞或裂缝带的反射特征具有很大难度,而在准确的叠后偏移剖面上能够更好识别这些溶洞或裂缝带。
【关键词】:缝洞储层 高阶有限差分 叠后正演 叠后偏移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3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6
- 1.1 缝洞储层地震数值模拟研究的意义11-12
- 1.2 缝洞储层的研究现状12-13
- 1.3 波动方程正演与偏移的研究现状13-14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14-16
- 第2章 地质构造模型的建立方法16-22
- 2.1 数值模型技术16-17
- 2.2 构造模型建立方法17-22
- 2.2.1 模型底图修饰准备工作17-18
- 2.2.2 建立模型框架18
- 2.2.3 填充模型18-19
- 2.2.4 网格化模型19-22
- 第3章 高阶有限差分正演与偏移22-35
- 3.1 有限差分双程声波波场延拓22-28
- 3.1.1 延拓公式22-25
- 3.1.2 稳定条件25-26
- 3.1.3 频散分析26
- 3.1.4 边界条件26-28
- 3.2 有限差分叠后正演28-29
- 3.2.1 叠后正演原理28
- 3.2.2 震源机制28-29
- 3.3 有限差分叠后偏移29
- 3.4 叠后正演与偏移模型测试29-35
- 3.4.1 点绕射与点脉冲模型测试30-31
- 3.4.2 背斜模型31-32
- 3.4.3 高陡构造模型32-35
- 第4章 小尺度地质模型的地震模拟技术35-42
- 4.1 小尺度正演36
- 4.2 重采样36-37
- 4.3 模拟大地滤波37-38
- 4.4 方案效果测试38-42
- 4.4.1 方案一39-40
- 4.4.2 方案二40-41
- 4.4.3 结果对比41-42
- 第5章 缝洞储层数值模拟及分析42-61
- 5.1 轮古西缝洞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特征42-43
- 5.2 轮古西缝洞储层地质模型43-44
- 5.3 理论溶洞模型叠后地震模拟44-49
- 5.3.1 平滑速度对叠后正演与偏移的优化44-46
- 5.3.2 溶洞模型46-48
- 5.3.3 串珠特征模拟48-49
- 5.4 偏移速度对潜山内幕成像的影响49-51
- 5.5 轮古西工区缝洞模型叠后地震模拟及分析51-59
- 5.5.1 小尺度正演53-57
- 5.5.2 小尺度正演结果的偏移57-59
- 5.6 本章小结59-61
- 结论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金凤;邓居智;陈辉;匡海阳;;直流电阻率三维正演的预条件共轭梯度法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3期
2 张剑;师学明;刘梦花;武永胜;姚路;;基于MATLAB开发环境的球体重力正演[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3 刘光夏,任文菊,吴岫云,赵文俊,李志雄;渤海重力三维正演研究的初步结果[J];地震学报;1997年01期
4 刘新荣;舒志乐;朱成红;郭子红;李晓红;;隧道衬砌空洞探地雷达三维探测正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5 喻振华;冯德山;戴前伟;何继善;;复杂地电模型的探地雷达时域有限差分正演[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5年04期
6 骆遥;;两种新的长方体重力场正演表达式及其理论推导[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7 陈军;鲍祥生;崔宝雷;宋丽艳;;正演技术在永安地区砂体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4期
8 白洪涛;李昂;欧阳丹彤;邢书豪;刘雪飞;;基于多核的粗粒度2.5维电磁场正演并行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年03期
9 温一波,王峗峗,胡家富,付竹武,段永康,胡毅力;跨孔CT法中采集数据精度对成像效果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10 何兵寿,王磊;矿井地质雷达正演中的两个理论问题[J];中国煤田地质;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银婷;朱光明;刘伊克;常旭;;基于Ganley理论含有衰减特性零偏VSP正演研究及修正[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韩波;胡祥云;Adam Schultz;彭荣华;李建慧;;复杂场源形态的并行化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靖武;磁电法正演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毅;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正演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何谦;基于正演与偏移的缝洞储层地震波场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鹏;均匀地电条件下地面核磁共振三维正演[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4 唐圣松;起伏二维地表模型瑞雷波场正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陈策;隧道前方富水不良地质体地电磁效应理论正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王宇航;吊舱式时间域直升机航空电磁2.5维正演及响应曲线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袁小华;零偏VSP衰减正演及Q值反演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曾思红;重力梯度张量正演研究及边界提取[D];中南大学;2010年
9 马月红;时域有限差分法及其在电磁波测井正演问题中应用[D];燕山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3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7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