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中低煤级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生物气生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9 04:04

  本文关键词:中低煤级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生物气生成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中低煤级 龙口褐煤 淮南肥煤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气生成


【摘要】:阐明煤对煤层生物气生成的影响及机理,是深入理解煤层生物气形成过程和创新煤层气资源评价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此,论文选用龙口煤田褐煤和淮南煤田肥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测试技术方法,在分析其基本煤质特征基础上,研究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然后进行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通过对比分析模拟实验中生物气生成量、生气速率及气体组分特点,研究中低煤级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生物气生成的影响。龙口褐煤为高水分、高挥发分、特低灰分的特低硫煤,淮南肥煤为高挥发分、低灰分的特低硫煤;所有煤样煤岩显微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其中无结构镜质体含量最高,壳质组以孢粉体和沥青质体为主,无机显微组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和黄铁矿。煤样的氯仿沥青“A”含量均大于2.0%,属于好的气源岩,其中龙口褐煤有机质丰度高于淮南肥煤。龙口褐煤的“A”中非烃含量最高,有机质成熟度较低;饱和烃中正构烷烃为单峰型分布特征,主峰碳数为C_(31),碳数分布范围宽;干酪根富含较多的H和O,碳同位素较轻,表明龙口煤田煤样有机质类型属于腐泥腐殖型。淮南肥煤的“A”中沥青含量最高,饱和烃含量最低,表明淮南煤的成熟度较高,P1和XJ的正构烷烃为单峰型分布特征,主峰碳为C_(25),P3和ZJ为双峰型特征,前峰为C_(25),后峰为C_(31);干酪根富含较多的C,碳同位素较重,表明淮南煤田煤样有机质类型属于腐殖型。90天的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中低煤级煤生物气生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气速率迅速上升期,生气量较多;第二阶段是生气速率平稳下降期,生气累积量平缓增长;第三阶段为生气速率趋于稳定期,生气量较少。但中、低煤级煤的最高生气速率出现时间有所差异,龙口褐煤生气速率在30天达到最大,淮南肥煤在20天达到最大。气体组分以CH_4和CO_2为主,其中部分含有少量的重烃,气体为特干气,符合生物气的特点。CH_4含量随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而CO_2的含量与之相反,指示模拟实验后期代谢类型以乙酸发酵为主,也有部分CO_2还原参与。高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成熟度、混合有机质类型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有利于生物气生成,表现为生气速率高,生气量大;煤中灰分物质对生气速率有影响,其中黄铁矿和粘土矿物作用显著,可以提高生物活性,加快生气速率;煤有机质中含有较多的小分子侧链,且有机质分子的异构化水平较高时,有利于生物降解。
【关键词】:中低煤级 龙口褐煤 淮南肥煤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气生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8
  • 1 绪论18-35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18-1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9-31
  • 1.3 问题提出31
  • 1.4 研究方案31-33
  • 1.5 论文工作量33-35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35-41
  • 2.1 龙口煤田35-37
  • 2.2 淮南煤田37-41
  • 3 中低煤级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41-52
  • 3.1 煤样采集和实验分析41-42
  • 3.2 煤样煤质特征分析42-45
  • 3.3 煤有机质丰度45
  • 3.4 煤有机质类型和演化程度45-50
  • 3.5 小结50-52
  • 4 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52-67
  • 4.1 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52-55
  • 4.2 煤模拟生物气生成过程及气体组分特征55-65
  • 4.3 小结65-67
  • 5 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生物气生成的影响67-86
  • 5.1 对生气量的影响特征67-74
  • 5.2 对生气速率的影响特征74-82
  • 5.3 对气体组分的影响特征82-84
  • 5.4 小结84-86
  • 6 结论与展望86-89
  • 6.1 研究成果86-88
  • 6.2 展望88-89
  • 参考文献89-98
  • 作者简历98-100
  • 学位论文数据集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晏,王万春,任军虎;生物气生成的地球化学因素分析[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4期

2 张水昌,赵文智,李先奇,黄海平,苏爱国,帅燕华;生物气研究新进展与勘探策略[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3 苏爱国,赵文智,张水昌;中国生物气研究之酌议[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4期

4 李青梅;;柴达术盆地生物气资源概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1期

5 付广;康德江;刘江涛;;黑龙江滨北地区生物气扩散散失量估算及其研究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1期

6 王跃文;卢双舫;惠荣耀;丁安娜;;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生物气资源量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6年07期

7 林春明;李艳丽;漆滨汶;;生物气研究现状与勘探前景[J];古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8 卢双舫;刘绍军;申家年;薛海涛;徐庆霞;胡慧婷;王民;;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元素平衡法及其应用[J];地学前缘;2008年02期

9 杨玉奇;王振平;孔令芳;张相春;刘磊;;一种生物气资源量计算新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年03期

10 王爱宽;秦勇;林玉成;兰凤娟;杨松;;褐煤中天然产甲烷菌富集培养与生物气产出模拟[J];高校地质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宽;秦勇;;煤层次生生物气生成机理研究现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英;胡国艺;李剑;李志生;;从原始有机质生物模拟产气率分析柴东地区生物气资源潜力[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林春明;李艳丽;漆滨汶;;浅层生物气特征及其研究现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林春明;李艳丽;漆滨汶;;生物气研究现状与勘探前景[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小松;朱斌;赵天亮;刘景林;朱爱民;;火花放电等离子体高效转化生物气[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6 孙永红;黄春艳;;方正断陷生物气成因特征及勘探意义[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黄海平;163.cpom);Steve Larter;;次生生物气的形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张顺;冯志强;林春明;张海燕;吕茜;;松辽盆地新生界生物气聚集及成藏条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兰凤娟;秦勇;林玉成;;恩洪向斜次生生物气对重烃浓度异常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晓宝;吉利明;胡勇;;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生物气的地球化学依据[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通讯员 何晓菊 李安洲;呼和凹陷生物气研究见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5年

2 凌朔;泰国:“的哥”乐用替代燃油[N];经济参考报;2006年

3 记者 凌朔;泰国:乐用替代燃油不怕油价上涨[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康维海;青海实施71个油田科研项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中国矿床发现史》编委会;天然气的开发成就及其重要作用[N];中国矿业报;2002年

6 ;2009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简介[N];青海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阳;渤海湾盆地生物气成藏过程中散失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高胜利;河套盆地浅层气(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刘若冰;浅层生物气特征、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祥;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及成藏规律[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5 马明侠;松辽盆地北部浅层生物气形成条件及其资源潜力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王爱宽;褐煤本源菌生气特征及其作用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刘景林;火花罩等离子体中模拟生物气的加氧重整[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梅;柴达木第四系盐湖沉积地质微生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跃文;松辽盆地滨北烃源条件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钰;渭河盆地地热井伴生气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气资源量评价[D];长安大学;2015年

2 宋革;吐哈盆地大南湖褐煤生物气和热成因气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曲长伟;杭州湾地区超浅层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邵培;中低煤级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生物气生成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王民;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评价方法探讨及其在松辽盆地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6 宋娜娜;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生气模式与源岩评价[D];长江大学;2012年

7 李永义;松辽盆地西斜坡次生生物气形成机理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张庆峰;云南保山盆地生物气资源量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张道伟;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成藏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10 李婧;地震多属性分析在NMHB地区浅层生物气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9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79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