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岭气候_牛膝的外形特征_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

发布时间:2016-08-08 01:14

  本文关键词: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52卷 第2期

  地2006年3月ol.52 No.2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V

Mar. 2006

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

舒良树1,周新民1,邓平2,余心起3

)

)

)

)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 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00037

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内容提要: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奥陶纪复理石2。与南岭条,制约着中、新生代岩体和盆地的分布、规模和产状。,南岭构造带均离不开其北面的大别造山带和南西3,严格受深部构造制约,岩体常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3,具有横向上北老南新、走向上西老东新、朝大洋方向年轻化的迁移演化规律,中生代东西向的花岗岩带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在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在研究区厘定出3种基本盆地类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育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发育裂谷盆地,早白垩世属火山2沉积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则几乎全是箕状断陷盆地。前中侏罗世盆地构造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印支期碰撞的影响,晚侏罗世以来盆地构造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作用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区内存在3种盆2岭耦合类型:挤压逆冲型(少量)、走滑剪切型(少量)和伸展拆离型(大量)。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花岗岩山岭有着密切的时空与成因联系,共同构成了华南盆岭构造体系。最后对前中生代构造作用、印支期构造事件、两种构造体制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研究区为浅海—滨海环境,几乎没有岩浆活动,龙潭期曾区域抬升为陆,地质事实不支持华南东部存在晚古生代深海洋盆的观点;南岭地区J2和J3之交形成的两类不同力学性质、岩石组合、应力场特征的盆地构造,是特提斯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宏观标志;南岭东段是这两种构造体制叠置和转换的重要位置之一。

关键词:东西向构造带;盆2岭体系;中、新生代;构造转换;南岭地区

  南岭位于华南地区的中南部,是中国南方一大著名山系,主体由位于湘、桂、粤、赣、闽边境上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5大花岗岩山岭所组成。其大体呈东西向展布的花岗岩群及其紧邻的沉积盆地构成了该区独特的构造格局。其东部属滨西太平洋构造域,西部则进入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是一个地质演化历史复杂,W、Sn、Nb、Ta等稀有和有色金属矿产和铀矿资源最为富集的

(1988)对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作了进一步研究,分析

了南岭花岗岩带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发现华南

花岗岩从北西向南东逐渐变新的规律(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1),然其具体范围、边界特征并不是很清楚。近年,国内学者对华南花岗岩的成因提出了板块俯冲加玄武岩浆底侵相结合的模式(周新民等,2000;Zhouetal.,2000;王德滋等,2002)。Gilder等(1996)提出了板块俯冲加陆内伸展成因机制的华南

地区,历来为中国地质学界所重视。

早在20世纪40年代,李四光(1942)就发表了“南岭何在?”一文,明确了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存在。此后吴磊伯等(1964)、黄汲清等(1980)、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1)、莫柱荪(1987)、任纪舜Ren等(1989)、等(1998,1999)、地质矿产部《南岭项目》构造专题组

盆岭构造观点,认为印支事件以来经历了从东西向为主到北东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演变。

统计表明,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中、新生代盆地

面积为143100km2(舒良树等,2004b),同时期花岗岩出露面积122500km2,两者面积相近。南岭及其邻区花岗岩的研究程度较高,沉积盆地研究明显薄弱,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0572118)和重点项目(编号40132010)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05210225;改回日期:2005212202;责任编辑:郝梓国。

作者简介:舒良树,男,1951年生。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Email:Lsshu2003@。


  本文关键词: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7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7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9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