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角闪石的变质变形特征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角闪石的变质变形特征及其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秦岭造山带 洛南-栾川断裂带 角闪石的变质变形 温度和压力
【摘要】:断裂带基性构造岩中的角闪石变形行为及变形过程中成分变化是研究断裂带变形环境及构造演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中地壳角闪质岩石流变学特征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洛南-栾川断裂带庙子构造剖面中基性糜棱岩和构造片岩中角闪石的变质变形分析研究表明角闪石的显微变形特征以膨凸式和亚颗粒式动态重结晶为主,其变形环境应为角闪岩相。探针成分分析显示角闪石全部为阳起石,具有明显的成分环带,角闪石Al2O3-Ti O2图解显示其核部成分偏壳幔混合,边部成分偏壳源;(Na+K)-Ti变异图显示其形成环境主要为角闪岩相,核部偏麻粒岩相,边部偏绿片岩相。与角闪石共生斜长石也具有明显的成分环带,残斑核部成分偏基性,边部及基质中新生斜长石成分偏酸性。用斜长石-角闪石实验地质温压计计算结果指示了核部温压为620~640℃,0.4~0.7GPa;幔部的温压为490~520℃,0.15~0.65GPa;边部的温压为465~482℃;0.5~0.8GPa。所以,庙子基性糜棱岩中角闪石的核部形成于相对较高温的深部环境;边部是在断裂带剪切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和退变质偏壳源成分的环带,反映出在活动过程中有一定的抬升。所以,由断裂带角闪石的变质变形分析可以揭示断裂带的构造活动过程以及温压环境,对研究造山带中断裂带的活动条件及演化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洛南-栾川断裂带 角闪石的变质变形 温度和压力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213、40372097、40772131)资助
【分类号】:P578.955;P542.3
【正文快照】: 成部分(宋传中等,2009;钟大赉等,1989;高洪学等,1989)。该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变形非常强烈(任升莲1引言等,2011,2010),但有一期强烈的塑性变形使南北两侧的宽角闪石是构造带基性糜棱岩中重要组成矿物,其变形行坪群、陶湾群、栾川群、太华群等岩石卷入其中,发生了不同为及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年09期
2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抬升的热年代学证据[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3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热冷却过程[J];地质论评;2002年S1期
4 杨志华,郭俊锋,苏生瑞,李勇,苏春乾,张传林,黑爱芝,梁云;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5 宋传中;张国伟;牛漫兰;刘国生;霍立新;;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6 张国伟;;试论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演化基本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7 王治平,杨逢清,赵培荣;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J];地球科学;1995年06期
8 张国伟,张宗清,,董云鹏;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5年02期
9 霍福臣,李永军;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J];甘肃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10 王平安,陈毓川;秦岭造山带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亮;;氡测试技术在秦岭造山带隐伏断裂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冯益民;曹宣铎;张二朋;胡云绪;杨军禄;潘晓萍;贾群子;李文明;;西秦岭造山带结构造山过程及动力学[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3 宋传中;牛漫兰;刘国生;;秦岭造山带北缘的两次俯冲汇聚[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宋传中;牛漫兰;刘国生;;秦岭造山带与华北板块的汇聚因子[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扬鉴;崔永强;;论秦岭造山带及其立交桥式构造的动力学与流变学[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张寿广;刘国惠;;秦岭造山带变质地层研究获得丰硕成果[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5)[C];1993年
7 张荣华;胡书敏;蔡俊军;;西秦岭造山带水热事件的同位素演化[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周国藩;杨森楠;;秦岭造山带的深部构造[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9 张永双;曲永新;吴树仁;何锋;石菊松;;秦岭造山带工程地质研究导论[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卢欣祥;;秦岭花岗岩与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关系[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岭的矿产怎么来的?[N];光明日报;2000年
2 文欣;又识秦岭真面目[N];中国矿业报;2003年
3 蔡立军 田矿;一项重大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在京通过专家组验收[N];中国冶金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海燕;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2 陈志宏;秦岭造山带东部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3 梁文天;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D];西北大学;2009年
4 秦江锋;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拾零;秦岭造山带中段及其邻区重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赵凌强;西秦岭造山带(中段)及其两侧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884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8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