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西安地区活动断裂对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2:00

  本文关键词:大西安地区活动断裂对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西安 活动断裂 影响带宽度 适宜性评价


【摘要】:大西安地区位于渭河盆地内,东边紧邻山西台隆,南接秦岭造山带北缘,西邻鄂尔多斯断裂,这一特殊的构造环境决定了区内的地质环境复杂。研究区内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比较突出,而这些灾害的形成与区内活动断裂的关系密切,作为我国西北部的发展核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大西安地区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活动断裂对工程建设影响这一难题。在区内开展活动断裂调查及其对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影响研究,对在大西安地区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钻探、槽探等勘察技术,结合对已有资料的整理、分析,运用力学解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区内活动断裂的破坏特征及其地表影响范围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1)区内共有18条活动断裂,主要活动断裂有呈东西、北东、北东东、北西向分布,从地震工程和岩土工程的观点出发将其按照活动性质的不同分为了五个等级。(2)通过对活动断裂的裂隙扩张模式进行力学分析,得出裂缝扩张有剪切、拉张和拉剪三种模式。(3)结合研究区内地层情况和现场的勘察数据,对活动断裂进行不同倾角不同厚度工况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随着上覆覆盖层厚度的增加,断裂错动引起的地表变形的坡度越小,地表变形幅度越缓,地表的破坏范围也逐渐减小。倾角越大裂隙的扩张发生沿原裂隙方向的剪切破坏作用大,倾角小的隐伏断裂扩张时发生了逆原倾角方向的拉剪破坏,变形破坏区明显发生偏移。地表出露断裂在发生错动时下断点的破坏最严重,并随着高度的递减,破坏区逐渐减小,逐渐形成一条几乎与原断裂平行的破碎带向地表延伸,断裂厚度越大,破碎带宽度越小,断裂的倾角越大断裂露头处错断越明显。(4)对区内不同等级活动性质的断裂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各级活动断裂的影响带宽度:Ⅰ级的上盘150m、下盘60m外无变形破坏;Ⅱ级的上盘140m、下盘50m外无变形破坏;Ⅲ级的上盘130m、下盘45m外无变形破坏;Ⅳ级的上盘8m、下盘5米外无变形破坏。(5)校核了不同等级活动断裂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标准,确定了大西安地区各级活动断裂分布区工程建设适宜性区域划分。
【关键词】:大西安 活动断裂 影响带宽度 适宜性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12-13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5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技术路线14-15
  • 第2章 研究区地理概况及环境地质背景15-22
  • 2.1 自然地理概况15-17
  • 2.1.1 地理位置15
  • 2.1.2 气象条件15-16
  • 2.1.3 社会经济概况16-17
  • 2.2 环境地质背景17-22
  • 2.2.1 地形地貌17-18
  • 2.2.2 地层岩性18-19
  •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19-21
  • 2.2.4 水文地质条件21-22
  • 第3章 大西安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及活动性22-44
  • 3.1 大西安活动断裂分布22
  • 3.2 大西安主要活动断裂活动特征22-40
  • 3.2.1 东西向断裂22-29
  • 3.2.2 北东向断裂29-35
  • 3.2.3 北东东向断裂35-37
  • 3.2.4 北西向断裂37-40
  • 3.3 主要活动断裂活动特征汇总40-42
  • 3.4 大西安区内活动断裂活动性分级42-44
  • 3.4.1 活动断裂的分级标准42
  • 3.4.2 大西安活动断裂的分级结果42-44
  • 第4章 正断型活动断裂的影响范围研究44-66
  • 4.1 活动断裂地表影响范围的理论解析44-49
  • 4.1.1 裂缝扩张的分类44-45
  • 4.1.2 裂缝扩张的力学分析45-49
  • 4.2 正断型活动断裂地表影响范围的数值模拟49-63
  • 4.2.1 隐伏断层的数值模拟49-54
  • 4.2.2 地表出露断层的数值模拟54-59
  • 4.2.3 各级活动断裂的地表变形破坏影响范围的数值模拟59-63
  • 4.3 活动断裂地表影响范围调查63-64
  • 4.4 小结64-66
  • 第5章 活动断裂分布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66-72
  • 5.1 活动断裂区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66-68
  • 5.2 活动断裂区的工程影响及适宜性评价原则68
  • 5.3 活动断裂的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及标准68-69
  • 5.4 活动断裂分布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69-71
  • 5.5 小结71-7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结论72-73
  • 6.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79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79-80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目录)80-81
  • 附图1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广林,蒋蔺珍,朱源明,范治如;活动断裂的影象标志[J];地震;1982年03期

2 陈国能;活动断裂的定义、鉴别和分类[J];华南地震;1984年01期

3 刘国昌;论活动断裂[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4年02期

4 陆德复;日本中部山岳地区牛首活动断裂在陆地卫星图像上的反映[J];环境遥感;1987年01期

5 夏怀宽;;1986年中——朝活动断裂共同研究概况[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1期

6 詹文欢,钟建强;模糊综合评判在活动断裂分级中的应用[J];华南地震;1989年04期

7 赵健;活动断裂与滑坡关系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1992年04期

8 李志良;活动断裂、线性影像与地震的相关性分析(摘要)[J];国土资源遥感;1992年03期

9 董晓光;试论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关系[J];河南地质;1998年04期

10 汤淼鑫;活动断裂安全距离的研究及建议[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德;李春来;赵华;;北京西北活动断裂的探测和确定[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治军;刘加文;;隐伏活动断裂勘察与防治措施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培德;李春来;E.Wetzig;黄瑗;赵华;;用地震层成像方法研究北京西北地区的活动断裂[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谢广林;;长江三峡的活动断裂与边坡稳定性[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王培德;李春来;赵华;;高精度地震定位与怀来盆地活动断裂[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董泽义;汤吉;周志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兴唐;;活动断裂工程地质评价原则[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8 朱国华;;公路工程中活动断裂的危害分析[A];2013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强祖基;;山东郯城8.5级大震区的活动断裂的定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10 许学汉;;新构造、活动断裂年龄与工程地质评价[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李绍丹 方琳;北京展开平原区活动断裂地质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李绍丹 方琳;北京开展活动断裂调查[N];中国矿业报;2011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彭桂梅;西淋岗:活动断裂还是滑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记者 夏平容;我市主要活动断裂调查与填图项目通过评审验收[N];雅安日报;2011年

5 记者 辛义生邋通讯员 谢北锋;山西地震局为茂县重建选址提供科学依据[N];山西日报;2008年

6 田雪莲;地质大调查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安全建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洛丹;奋战在青藏铁路上的地质博士们[N];西藏日报;2005年

8 记者 胡其峰;为公众打造“防震安全网”[N];光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范宏喜;地质科技,,托起青藏铁路的辉煌[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赵凡;岩铆:板内强震的新假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爱斓;川西地区主干活动断裂间震期滑动习性与运动状态的地震学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杰;大西安地区活动断裂对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2 袁志东;活动断裂的公路工程危害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仇巍巍;基于知识的活动断裂辅助识别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4 郑杨琳;多源遥感信息在活动断裂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黄鑫;新疆地区活动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D];长安大学;2008年

6 郝莉莉;活动断裂安全避让距离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袁文娟;云南地区活动断裂信息集成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周保;青海省活动断裂展布特征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D];长安大学;2007年

9 许立青;华北地块中部活动断裂体系特征及震后危险性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熊维;汶川震后龙门山及周边地区活动断裂危险性定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885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85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a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