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天山隆升及其南北盆地分异与沉积环境演化
本文关键词:中新生代天山隆升及其南北盆地分异与沉积环境演化
更多相关文章: 天山隆升 中新生代 新疆地区 沉积环境 储层与烃源岩
【摘要】:明确中生代以来天山隆升的时间顺序、隆升范围,及其与南北两侧盆地的沉积环境演化之间的关系,是天山两侧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与塔里木等盆地原型恢复研究的重要需求。通过分析天山南北主要盆地类型、沉积充填、古气候变化,物源属性、边缘相带迁移反映的物源区远近变化与古水流特征,以及大量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数据认为,中新生代天山主要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新世—第四纪的四期阶段隆升。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早侏罗世早期—第四纪的天山隆升范围及其南北盆地的沉积环境演化图,表明天山的四阶段隆升控制了北疆与南疆盆地由早、中侏罗世统一泛湖盆至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开始分异,再到新近纪以来彻底分割成独立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明确了天山南北两侧各盆地储层、烃源岩及盖层的重要形成期与天山隆升的关系,对有效拓展油气勘探范围有所启示。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天山隆升 中新生代 新疆地区 沉积环境 储层与烃源岩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03-002,2016ZX05003-001)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科技项目(2014B-0408)~~
【分类号】:P534.6
【正文快照】: 我国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在中新生界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天山大规模隆升强烈的改造了其南北盆地的沉积原貌。开展中生代以来天山南北两侧盆地沉积原貌的恢复研究,对明确烃源岩及储层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能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护军;秦岭的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J];西北地质;2005年01期
2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3 向芳;李志宏;王成善;朱利东;刘顺;;鄂西黄陵穹窿三斗坪地区新生代隆升特征研究[J];地质学报;2009年09期
4 张绪教;何科昭;;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J];地质通报;2012年Z1期
5 王国灿;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6 王国灿;隆升幅度及隆升速率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2期
7 王成善,丁学林;喜马拉雅的隆升及其沉积反应研究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1期
8 王国芝,王成善,刘登忠,刘树根;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和剥蚀[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4期
9 陈正乐,王小凤,冯夏红,Michael Poage,陈宣华,马天林,王长秋;稳定同位素在山脉隆升历史重建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10 柏道远;黄建中;孟德保;马铁球;王先辉;张晓阳;陈必河;;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研究[J];地球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霜;唐玉虎;方小敏;宋春晖;高军平;朱强;;青藏高原北部早期隆升与环境效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迟效国;;青藏高原脉动隆升的数值分析[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袁万明;;安徽省黄山山体的隆升与剥露[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蔡雄飞;顾延生;;昆仑山何时开始隆升的一系列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郑德文;张培震;万景林;袁道阳;李大明;;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肖序常;李廷栋;陈炳蔚;刘训;潘桂棠;;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其对大陆变形的影响[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7)[C];1994年
7 袁万明;董金泉;汤云晖;保增宽;;新疆阿尔泰地区隆升剥蚀与地质热历史[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王宗秀;李涛;柳永清;;北天山新生代板内造山的隆升历史[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9 石许华;王二七;王刚;樊春;刘静;;金沙江水系下切与玉龙-哈巴雪山顶峰的隆升[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李海兵;杨经绥;;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的证据[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洁尉;青藏高原中部始新世已隆升接近最高点[N];广东科技报;2011年
2 记者 梁均贵 通讯员 李述武 胡安慰;观测青藏高原块体隆升移动变化[N];湖北日报;2003年
3 李斌;260万前我国气候格局“大势已定”[N];大众科技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鲁人齐;龙门山中段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汪昌亮;基于砂箱模拟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隆升机制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刘护军;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东秦岭的隆升[D];西北大学;2004年
4 吴堑虹;大别造山带后造山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5 王勇;最近1.2Ma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06年
6 林秀斌;六盘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李建星;吕梁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8 张世民;忻定盆地第四纪断块活动分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9 龚明权;新生代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妮;四川盆地北缘构造热演化史与中—新生代隆升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汤双立;雪峰山及邻区自晚白垩世以来隆升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琴;黔北—川南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沉降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刘鸣;西藏高原始新世与现今两期应力场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李世杰;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亓亮;西秦岭中新生代的造山作用及隆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刘兵;碎屑矿物年代学对佳木斯隆起隆升时间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0年
8 黎兵;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的沉积记录与地貌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春辉;藏东南(中甸)区域隆升动力模型:地球化学和热年代学[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徐华;小兴安岭新生代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7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87676.html